新林林区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分布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51页 |
·目的意义 | 第11-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43页 |
·森林火灾综述 | 第16-18页 |
·可燃物概述 | 第18-19页 |
·森林可燃物理化特性 | 第19-21页 |
·森林可燃物分类 | 第21-32页 |
·森林可燃物模型 | 第32-38页 |
·森林可燃物研究展望 | 第38-43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3-46页 |
·地理位置 | 第43页 |
·自然环境 | 第43-45页 |
·气候特点 | 第45-46页 |
·林业资源 | 第4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46-5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6-4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7-50页 |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2 地表可燃物载量模型建立 | 第51-63页 |
·森林可燃物载量的调查 | 第53-54页 |
·草地可燃物载量 | 第53页 |
·灌木林可燃物载量 | 第53页 |
·有林地可燃物载量 | 第53-54页 |
·地表可燃物的界定 | 第54-55页 |
·森林结构比例关系 | 第54页 |
·地表可燃物组成 | 第54-55页 |
·可燃物载量估算方法 | 第55-60页 |
·基于聚类分析的可燃物载量估算方法 | 第55页 |
·可燃物载量和因子的选择 | 第55-56页 |
·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第56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基于模糊相容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60-62页 |
·模糊相容关系处理 | 第60-61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61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3 地表可燃物含水率模型 | 第63-77页 |
·地表可燃物持水差异 | 第63-64页 |
·地表可燃物含水率测算方法 | 第64-65页 |
·标准数据的获取 | 第64页 |
·模型数据关系建立 | 第64-65页 |
·死可燃物与气象之间预报 | 第65-76页 |
·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 第65-67页 |
·建立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预测模型 | 第67页 |
·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相关分析 | 第67-69页 |
·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69-73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73页 |
·绿色防火应用展望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4 可燃物含水率的时空分析 | 第77-91页 |
·数据来源 | 第77页 |
·林相图来源 | 第77页 |
·含水率图来源 | 第77页 |
·系统数据组织 | 第77-79页 |
·图形数据分层设计 | 第78页 |
·整体数据组织 | 第78-79页 |
·数据处理工具 | 第79-81页 |
·数字化工具软件的选择 | 第79页 |
·可燃物时空分布 | 第79页 |
·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的选择 | 第79-81页 |
·含水率的时空分布 | 第81-83页 |
·林相图的处理 | 第81-83页 |
·含水率图的处理与局部位置配准 | 第83页 |
·实现的方法和采用的技术 | 第83-85页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第83-84页 |
·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组件的选择 | 第84-85页 |
·系统各功能模块 | 第85-88页 |
·空间数据显示模块 | 第85-86页 |
·空间叠加分类模块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5 结论 | 第91-93页 |
附图 | 第9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附表 | 第148-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154页 |
个人简历 | 第154-155页 |
导师简介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