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1 前言 | 第16-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土壤磷素养分现状 | 第17-18页 |
·磷素养分的生理功能 | 第18页 |
·磷肥运筹对玉米生理功能、物质生产及磷效率的影响 | 第18-22页 |
·生理功能 | 第18-21页 |
·物质生产 | 第21页 |
·磷效率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试验区及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玉米生育期间气象条件 | 第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3-25页 |
·磷肥下移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磷肥与氮、钾肥配施试验设计 | 第24页 |
·超高产春玉米磷吸收与利用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5-27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25页 |
·叶向值 | 第25页 |
·生物量 | 第25页 |
·光合速率 | 第25-26页 |
·酶活性 | 第26页 |
·根系生物量 | 第26页 |
·根系活力与酶活性 | 第26页 |
·根条数与根幅 | 第26页 |
·植株器官养分 | 第26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26-27页 |
·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 第27-28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100页 |
·磷肥下移对超高产春玉米生理特性、物质生产及磷效率的影响 | 第29-70页 |
·产量与农艺性状 | 第29-31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9页 |
·成熟期农艺性状 | 第29-31页 |
·冠层结构 | 第31-35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31-33页 |
·叶片分布比例 | 第33-34页 |
·叶倾角和叶向值 | 第34-35页 |
·冠层生理特性 | 第35-41页 |
·光合速率 | 第35页 |
·叶向值和光合速率的关系 | 第35页 |
·冠层光合能力 | 第35-36页 |
·气孔导度、胞间 CO2浓度、蒸腾速率 | 第36-37页 |
·叶片 SOD 活性 | 第37-39页 |
·叶片 POD 活性 | 第39-40页 |
·叶片 MDA 含量 | 第40-41页 |
·群体光合势与净同化率 | 第41-43页 |
·群体光合势 | 第41-42页 |
·净同化率 | 第42-43页 |
·物质积累与转运 | 第43-50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43-46页 |
·干物质分配比例 | 第46-48页 |
·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 | 第48-49页 |
·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率 | 第49-50页 |
·根系特性 | 第50-59页 |
·根重及其垂直分布比例 | 第50-54页 |
·根冠比 | 第54页 |
·根系活力 | 第54-55页 |
·根系酶活性 | 第55-57页 |
·完熟期根条数和根幅 | 第57-59页 |
·磷素养分吸收与利用 | 第59-70页 |
·植株磷含量变化动态 | 第59-61页 |
·植株磷积累量变化动态 | 第61-64页 |
·植株磷吸收速率变化动态 | 第64-65页 |
·植株磷积累对子粒贡献率 | 第65-66页 |
·花后磷转运量及贡献率 | 第66-67页 |
·器官磷分配比例 | 第67-69页 |
·磷效率 | 第69-70页 |
·磷肥与氮、钾肥配施对超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及磷效率的影响 | 第70-97页 |
·产量与农艺性状 | 第70-72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70页 |
·完熟期农艺性状 | 第70-72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72-74页 |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 第74-80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74-77页 |
·干物质分配比例 | 第77-78页 |
·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 | 第78-79页 |
·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率 | 第79-80页 |
·完熟期根条数和根幅 | 第80-82页 |
·根条数 | 第80-81页 |
·根幅 | 第81-82页 |
·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利用 | 第82-97页 |
·植株氮、磷、钾含量变化动态 | 第82-83页 |
·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变化动态 | 第83-85页 |
·吸收速率变化动态 | 第85-88页 |
·植株氮、磷、钾积累及对子粒贡献率 | 第88-90页 |
·花后氮、磷、钾转运量及贡献率 | 第90-93页 |
·完熟期器官氮、磷、钾分配比例 | 第93-95页 |
·磷效率 | 第95-97页 |
·超高产春玉米磷素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 | 第97-100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97页 |
·磷素含量变化动态 | 第97页 |
·磷素吸收状况 | 第97-98页 |
·磷素积累与转运 | 第98-99页 |
·磷效率 | 第99-10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8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磷肥下移对超高产春玉米生理特性、物质生产及磷效率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磷肥与氮、钾肥配施对超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及磷效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超高产春玉米磷素养分吸收、转运与利用特点 | 第102页 |
·讨论 | 第102-108页 |
·磷肥下移提高春玉米磷效率的成因探讨 | 第102-105页 |
·磷肥与氮钾肥配施对春玉米磷效率影响的探讨 | 第105-107页 |
·西辽河平原超高产春玉米磷肥管理建议 | 第107-108页 |
5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创新点 | 第108页 |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