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绪论 | 第11-15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网络文学新样式:微博文学 | 第15-24页 |
| 第一节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之喻与微博的艺术属性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微博文学及其发展历程 | 第17-24页 |
| 一、微博文学的界定 | 第17-18页 |
| 二、微博文学引发的争议 | 第18-20页 |
| 三、微博文学的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 四、微博文学的主要类型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透视微博文学的三重语境 | 第24-38页 |
| 第一节 第一重语境:文学的媒介化 | 第24-28页 |
| 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 第24-26页 |
| 二、“媒介即讯息”在文学场中的释义 | 第26-28页 |
| (一) 文学传媒化的新解 | 第26-27页 |
| (二) 传媒促成文学裂变——微博文学的生境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第二重语境:文学的泛化 | 第28-33页 |
| 一、文学泛化之解 | 第29页 |
| 二、文学泛化的表征 | 第29-33页 |
| (一) 文学形式泛化 | 第29-31页 |
| (二) 创作主体泛化 | 第31-32页 |
| (三) 文学功能的泛化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第三重语境:文学的快餐化 | 第33-38页 |
| 一、文学生产的快餐化 | 第34-35页 |
| 二、文学传播的快餐化 | 第35页 |
| 三、文学接受的快餐化 | 第35-36页 |
| 四、文学快餐化的本质:经典的消解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微博文学的新媒介文学特质 | 第38-52页 |
| 第一节 微博文学创作的特质 | 第38-42页 |
| 一、即时化写作 | 第38-39页 |
| 二、大众化写作 | 第39-41页 |
| 三、自由化写作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微博文学多样化的文本呈现 | 第42-45页 |
| 一、多样化的文本呈现 | 第43页 |
| 二、全息化超文本的开放性和吸引力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微博文学的病毒式传播与互动式交流 | 第45-52页 |
| 一、病毒式传播 | 第45-48页 |
| (一) 实名认证践行“六度分割理论” | 第45-46页 |
| (二) 多终端发布优势开启病毒式传播 | 第46-48页 |
| 二、互动式交流 | 第48-52页 |
| (一) “FOLLOW”功能开启文学阅读的定制时代 | 第48-49页 |
| (二) 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双向反馈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反思微博文学的文学性 | 第52-62页 |
| 第一节 微博文学的审美追求 | 第52-56页 |
| 一、审美表征 | 第52-55页 |
| (一) 轻灵飘逸的语言 | 第52-53页 |
| (二) 尺水兴波的结构 | 第53-54页 |
| (三) 虚实相生的意境 | 第54页 |
| (四) 微言大义的题旨 | 第54-55页 |
| 二、审美旨趣 | 第55-56页 |
| (一) 日常的诗意写照 | 第55-56页 |
| (二) 坦诚的心灵表白 | 第56页 |
| (三) 睿智的灵性思索 | 第56页 |
| 第二节 追问微博文学的文学性 | 第56-62页 |
| 一、中西视域中的文学性之说 | 第57-58页 |
| 二、追问微博文学的文学性 | 第58-62页 |
| (一) 碎片化与深度的削平 | 第59-60页 |
| (二) 模式化与灵韵的消逝 | 第60-61页 |
| (三) 戏谑化与理想的失落 | 第61页 |
| (四) 随意化与语言的割裂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