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空间信息的干旱监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图索引 | 第14-16页 |
表索引 | 第16-17页 |
Index of Figure | 第17-19页 |
Index of Table | 第19-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8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20-2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33页 |
·气象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干旱时空演化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遥感时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38页 |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38-4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8-4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8-39页 |
·干旱灾害概况 | 第39-40页 |
·数据资料 | 第40-46页 |
·遥感数据 | 第40-42页 |
·非遥感数据 | 第42-46页 |
第3章 干旱致灾因子分析及遥感监测机理 | 第46-58页 |
·大气水汽环流异常造成的降水亏缺 | 第46-49页 |
·气候干旱 | 第46-47页 |
·大气环流异常引发的气象干旱 | 第47-48页 |
·大气降水遥感监测机理 | 第48-49页 |
·土壤水分胁迫 | 第49-51页 |
·土壤水分定义及其在地表过程中的意义 | 第49-50页 |
·土壤水分与农业干旱 | 第50-51页 |
·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机理 | 第51页 |
·植被对干旱的响应 | 第51-56页 |
·失水对植物生理生长的胁迫 | 第51-52页 |
·干旱对区域植被的影响 | 第52-53页 |
·植被对气候系统的反馈效应 | 第53页 |
·植被干旱遥感机理 | 第53-56页 |
·影响干旱过程的其它因素 | 第56页 |
·综合干旱监测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56-58页 |
第4章 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构建的参量研究 | 第58-96页 |
·模型构建与验证的气象干旱指数 | 第58-67页 |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 第58-61页 |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 第61-63页 |
·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 | 第63-67页 |
·构建模型的时序遥感参量 | 第67-88页 |
·植被异常指数 | 第67-75页 |
·地表温度异常指数 | 第75-81页 |
·降水异常指数 | 第81-88页 |
·构建模型的其它参量 | 第88-96页 |
·土地利用数据(LUC) | 第88-91页 |
·土壤有效持水量数据(AWC) | 第91-94页 |
·数字海拔高程(DEM) | 第94-96页 |
第5章 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 第96-117页 |
·数据挖掘及分类回归树模型 | 第96-98页 |
·数据挖掘 | 第96-97页 |
·分类回归树模型(CART) | 第97-98页 |
·模型构建及综合干旱指数(SDI)计算 | 第98-108页 |
·模型构建 | 第98-105页 |
·综合干旱指数(SDI)计算 | 第105-108页 |
·模型验证 | 第108-117页 |
·基于作物单产及受灾面积数据的验证 | 第108-113页 |
·基于土壤相对湿度的验证 | 第113-114页 |
·基于气象指数的验证 | 第114-117页 |
第6章 基于SDI的山东干旱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 第117-137页 |
·变异系数分析 | 第117-120页 |
·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117-118页 |
·基于变异系数的山东干旱波动特征分析 | 第118-120页 |
·线性变化趋势分析 | 第120-124页 |
·线性变化趋势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120-121页 |
·基于线性回归的山东干旱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 第121-124页 |
·相关系数分析 | 第124-128页 |
·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124-126页 |
·基于相关系数的山东干旱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126-128页 |
·重新标度极差分析(R/S) | 第128-132页 |
·R/S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128-130页 |
·基于R/S的山东干旱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 第130-132页 |
·SEN趋势度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 | 第132-136页 |
·Sen趋势度分析方法及原理 | 第132-133页 |
·基于Sen趋势度的山东干旱变化趋势分析及检验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2页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37-14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展望 | 第141-142页 |
附录 | 第142-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68-171页 |
参与及主持科研项目 | 第168页 |
发表论文 | 第168-170页 |
获奖情况 | 第170页 |
科研交流活动 | 第170页 |
参加野外实验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