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综述一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和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12-23页 |
1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 第12-14页 |
·三叉神经痛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2页 |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特征 | 第12-14页 |
2 三叉神经痛的现代医学认识 | 第14-15页 |
·三叉神经的解剖及生理 | 第14页 |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及分类 | 第14-15页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观点 | 第15页 |
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西医治疗现状 | 第15-19页 |
·药物治疗 | 第15-17页 |
·神经阻滞疗法 | 第17页 |
·手术治疗 | 第17-19页 |
4 小结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第23-34页 |
1 中医古籍对三叉神经痛的记载和描述 | 第23-24页 |
2 中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5页 |
·传统的观点 | 第24页 |
·现代的观点 | 第24-25页 |
3 中医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现状 | 第25-30页 |
·药物治疗 | 第25-27页 |
·针灸治疗 | 第27-28页 |
·穴位贴敷 | 第28-30页 |
4 预后与转归 | 第30页 |
5 小结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临床研究 | 第34-35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临床资料 | 第35-37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5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5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中医辨病标准 | 第35页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35-36页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6-37页 |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剔除标准 | 第36页 |
·脱落标准 | 第36页 |
·中止标准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4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方法设计 | 第37页 |
·样本量 | 第37页 |
2 治疗方法 | 第37-38页 |
·穴位选取 | 第37页 |
·药物组成 | 第37页 |
·敷料 | 第37页 |
·操作 | 第37页 |
·疗程 | 第37-38页 |
3 试验步骤 | 第38页 |
·受试者筛选 | 第38页 |
·治疗期 | 第38页 |
·随访期 | 第38页 |
4 观察项目 | 第38-39页 |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38页 |
·VAS疼痛指数 | 第38页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积分量表 | 第38页 |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38-39页 |
5 评定标准 | 第39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9页 |
·临床疗效标准 | 第39页 |
·疗效指数标准 | 第39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9页 |
6 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处理 | 第39-40页 |
·局部皮肤过敏 | 第39页 |
·局部皮肤灼溃 | 第39-40页 |
7 伦理问题 | 第40页 |
8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数据采集 | 第40页 |
·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5页 |
1 病例的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一般情况 | 第41页 |
·病情资料 | 第41-42页 |
2 疗效性结果 | 第42-44页 |
·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 第42页 |
·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 第42-43页 |
·治疗前与治疗1周、2周后VAS疼痛指数及疼痛症状积分变化 | 第43-44页 |
·治疗结束3个月后疗效 | 第44页 |
3 安全性结果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50页 |
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45页 |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作用原理 | 第45-46页 |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原理 | 第46页 |
3 选穴依据及用药分析 | 第46-47页 |
·选穴依据 | 第46-47页 |
·用药分析 | 第47页 |
4 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5 创新点、优点与不足 | 第48-49页 |
·创新点 | 第48页 |
·优点 | 第48-49页 |
·不足 | 第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