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及马尾松含碳系数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4-26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8-21页 |
·数据收集方法 | 第18-19页 |
·数据来源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假设检验 | 第22-23页 |
·回归分析 | 第23页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23页 |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3 数据分析 | 第26-82页 |
·云杉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26-43页 |
·相同部位不同高度处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26-36页 |
·地上不同器官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36-40页 |
·地上与地下部分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马尾松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43-62页 |
·相同部位不同高度处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43-53页 |
·地上不同器官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53-58页 |
·地上与地下部分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58-62页 |
·云杉和马尾松相同器官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62-69页 |
·不同树种干材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62-63页 |
·不同树种干皮的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63-64页 |
·不同树种树枝不同层次处的含碳系数分析 | 第64-65页 |
·不同树种树根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65-66页 |
·不同树种树叶的含碳系数分析 | 第66-67页 |
·不同树种地上部分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67-68页 |
·不同树种全树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68-69页 |
·马尾松及云杉含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69-82页 |
·云杉含碳系数相关性分析 | 第69-75页 |
·马尾松含碳系数相关性分析 | 第75-82页 |
4 结果分析 | 第82-90页 |
·云杉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相同器官不同部位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地上部分不同器官含碳系数分析 | 第83页 |
·地上与地下不同器官含碳系数差异分析 | 第83-84页 |
·马尾松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相同器官不同部位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地上部分不同器官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地上与地下不同器官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云杉和马尾松相同器官的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不同树种干材的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页 |
·不同树种干皮的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页 |
·不同树种树枝不同层次处的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页 |
·不同树种树叶的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页 |
·不同树种树根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页 |
·不同树种地上部分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页 |
·不同树种全树含碳系数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云杉不同器官含碳系数相关性结果分析 | 第88页 |
·马尾松不同器官含碳系数相关性分析 | 第88-9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