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潭高速公路边坡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国外生态恢复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国内生态恢复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外植物群落学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国内植物群落学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3页 |
| ·边坡 | 第18-19页 |
| ·植物群落 | 第19页 |
| ·植物群落学 | 第19-21页 |
| ·生态位 | 第21-22页 |
| ·生态恢复 | 第22页 |
| ·道路生态学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6-34页 |
| ·湖南省醴潭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第26页 |
| ·湖南省醴潭高速公路沿线环境概况 | 第26-29页 |
| ·气候特征 | 第26页 |
| ·地质地貌及水文条件 | 第26-27页 |
| ·经济社会条件 | 第27-29页 |
| ·植物及植被资源概况 | 第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4页 |
| ·资料查阅与整理 | 第30页 |
| ·样方布设和物种调查法 | 第30-31页 |
| ·物种重要值计算法 | 第31页 |
|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法 | 第31页 |
| ·种间种内竞争指数的计算法 | 第31-32页 |
| ·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法 | 第32-33页 |
|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2页 |
| ·植物群落的组成 | 第34-37页 |
| ·群落结构 | 第37-40页 |
|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40-43页 |
| ·群落中科的分布类型 | 第41-42页 |
| ·群落中属的分布类型 | 第42-43页 |
| ·植物生活型特征 | 第43-44页 |
| ·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 | 第44-47页 |
| ·灌木层的植物组成与重要值 | 第44-45页 |
| ·草本层的植物组成与重要值 | 第45-47页 |
| ·植物群落物中种内种间竞争分析 | 第47-50页 |
| ·种内竞争强度分析 | 第47-49页 |
| ·种间竞争强度分析 | 第49-50页 |
| ·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50-51页 |
| ·生态位重叠分析 | 第51-5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2-56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附录1 典型植物群落及部分树种图 | 第62-70页 |
| 附录2 湖南醴潭高速公路人工恢复群落调查记录样表 | 第70-72页 |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