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流域定义 | 第12-13页 | 
| ·流域水系提取及水文特征研究 | 第13-17页 | 
| ·流域水系提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流域径流水文特征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 ·文献法 | 第18页 | 
|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 第18页 | 
| ·水文统计法 | 第18-23页 | 
| ·线性趋势方法 | 第18-19页 | 
| ·距平 | 第19页 | 
| ·累计距平 | 第19-20页 | 
| ·年流量变差系数Cv | 第20页 | 
| ·差积曲线 | 第20页 | 
| ·流量峰型度与年丰枯率 | 第20页 |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20-23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24-36页 | 
| ·研究区的确立 | 第24-25页 |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5-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 ·水文条件 | 第26-27页 | 
| ·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 ·生物资源 | 第28-29页 | 
|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2页 | 
| ·人口与民族 | 第29-30页 | 
| ·经济发展 | 第30-32页 | 
| ·数据源 | 第32-36页 | 
| ·遥感数据 | 第32-33页 | 
| ·非遥感数据 | 第33-34页 | 
| ·DEM 数据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博、精河流域近 50 年水文特征变化分析 | 第36-51页 | 
|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 第36-40页 | 
| ·流域降水量年变化 | 第36-38页 | 
| ·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 | 第38-40页 | 
| ·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 | 第40-42页 | 
| ·蒸发量年际变化 | 第40-41页 | 
| ·蒸发量变化趋势 | 第41-42页 | 
| ·流域地表径流变化特征 | 第42-47页 | 
| ·年径流量变差系数 | 第42-43页 | 
| ·径流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43-44页 | 
| ·流量的年变化特征 | 第44-45页 | 
| ·流量峰型度与年丰枯率 | 第45-46页 | 
| ·地表径流周期变化 | 第46-47页 | 
| ·洪水 | 第47-48页 | 
| ·季节性融雪洪水 | 第47页 | 
| ·中高山带暴雨和融雪混合型洪水 | 第47-48页 | 
| ·低山带暴雨洪水 | 第48页 | 
| ·泥沙特征 | 第48页 | 
| ·冰期 | 第48-49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 ·自然因素分析 | 第49-50页 | 
| ·人文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博、精河流域近 50 年水系变化及原因分析 | 第51-66页 | 
| ·流域水系变化数值分析 | 第51-58页 | 
|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51-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57页 | 
| ·流域水系变化及对水文特征变化的响应 | 第57-58页 | 
| ·基于 3S 技术的流域水系河网空间变化分析 | 第58-63页 | 
|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 ·水系河网空间变化专题图 | 第59-61页 | 
| ·流域水系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 ·流域水系变化原因探究 | 第63-66页 | 
| ·自然因素分析 | 第63-64页 | 
| ·人文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创新点 | 第67页 | 
| ·展望及不足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