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 1 稻瘟病的发生与鉴定 | 第13-18页 |
| ·稻瘟病的发生 | 第13-15页 |
| ·稻瘟病的发生概况 | 第13-14页 |
| ·稻瘟病的症状及类型 | 第14-15页 |
| ·稻瘟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7页 |
| ·病原菌的特点 | 第15页 |
| ·病原菌的生理特性 | 第15-16页 |
| ·生理小种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 第16-17页 |
| ·稻瘟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 | 第17-18页 |
| 2 稻瘟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 第18-28页 |
| ·稻瘟病互作系统与抗性分子机制 | 第18-21页 |
| ·水稻与稻瘟菌的互作 | 第18-19页 |
| ·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 | 第19-21页 |
|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21-28页 |
| ·抗性基因定位、克隆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 第21-28页 |
| ·抗瘟性基因的定位 | 第23-27页 |
| ·抗瘟性基因的克隆 | 第27-28页 |
| 3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应用 | 第28-29页 |
| ·常规育种 | 第28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8-29页 |
| ·转基因育种 | 第29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不同生态区稻瘟病菌的采集、分离与鉴定 | 第31-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病菌的搜集 | 第31页 |
| ·鉴定品种 | 第31页 |
| ·病菌的分离培养 | 第31-32页 |
|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鉴别寄主的培育 | 第32页 |
| ·接种方法 | 第32页 |
| ·病情调查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单孢分离菌株的鉴定分群 | 第33-36页 |
| ·单孢分离菌株的培养 | 第33-34页 |
| ·单孢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34-36页 |
| ·不同地区病菌的致病性分析 | 第36-38页 |
| ·不同抗性基因的抗性频率鉴定 | 第38-39页 |
| 3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Pi-1、Pi-2、Pi-gm和Pi-33四个基因的NILs构建与抗谱分析 | 第41-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 ·供试材料的选择 | 第41页 |
| ·NILs构建选择流程 | 第41-42页 |
|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对回交群体的检测 | 第42-43页 |
| ·TPS法提取水稻核基因组DNA | 第42-43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43页 |
| ·PCR反应 | 第43页 |
| ·电泳检测 | 第43页 |
| ·苗期接种鉴定 | 第43页 |
| ·孕穗期的接种鉴定 | 第43-44页 |
| ·育苗及管理 | 第43-44页 |
| ·接种方法 | 第44页 |
| ·调查发病情况 | 第44页 |
| ·病圃穗瘟的调查 | 第44-45页 |
| ·纯合株系的背景检测 | 第45页 |
| ·基本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 ·不同遗传背景的NILs的获得 | 第45-46页 |
| ·目标基因成功导入的验证 | 第46-48页 |
| ·不同遗传背景下抗性基因的抗谱分析 | 第48-50页 |
| ·单基因NILs的苗瘟抗谱分析 | 第48-49页 |
| ·Pi-1与Pi-2/Pi-gm的抗谱重叠度及聚合效应 | 第49-50页 |
| ·近等基因系的穗瘟人工接种鉴定 | 第50-52页 |
| ·近等基因系的病圃自然诱发鉴定 | 第52-53页 |
| ·NILs背景检测分析 | 第53页 |
| ·NILs基本农艺性状表现 | 第53-54页 |
| 3 讨论 | 第54-57页 |
| 第四章 扬稻6号、07GY31系列NILs的初步构建 | 第57-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 ·亲本材料 | 第58页 |
| ·群体构建及选择流程 | 第58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58页 |
|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58页 |
| ·多态性分子标记对回交群体的检测 | 第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 ·筛选的多态性标记 | 第58-59页 |
| ·扬稻6号、07GY31系列NILs的检测 | 第59-62页 |
| ·不同抗性基因的检测 | 第59-61页 |
| ·NILs的构建世代及纯合株数 | 第61-62页 |
| 3 讨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附录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