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主要符号列表 | 第13-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 沙门氏菌概述 | 第15-16页 |
2 沙门氏菌耐药性机制及进展 | 第16-21页 |
·灭活酶和钝化酶引起的沙门氏菌耐药 | 第16-17页 |
·基因突变引起的沙门氏菌耐药 | 第17-18页 |
·细菌外排泵作用引起的沙门氏菌耐药 | 第18页 |
·细菌生物膜改变引起的沙门氏菌耐药 | 第18-19页 |
·可移动基因元件介导耐药及耐药基因的散播 | 第19-21页 |
3 沙门氏菌毒力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沙门氏菌毒力岛上毒力基因对毒力的影响 | 第21-24页 |
·SPI1上毒力基因的研究 | 第21-22页 |
·SPI2上毒力基因的研究 | 第22-23页 |
·其他SPI上毒力基因的研究 | 第23-24页 |
·沙门氏菌毒力质粒spv对毒力的影响 | 第24页 |
·宿主免疫反应对沙门氏菌毒力的影响 | 第24-27页 |
·天然免疫阶段 | 第24-25页 |
·获得性免疫效应阶段 | 第25-26页 |
·抗沙门菌免疫中的Th细胞极化 | 第26-27页 |
4 细菌耐药性与毒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5 结语 | 第28-29页 |
1 引言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4页 |
·材料 | 第31-34页 |
·菌株 | 第31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31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1页 |
·抗生素药敏纸片 | 第31页 |
·试验中所用PCR引物 | 第31页 |
·实验动物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34页 |
·不同耐药谱耐药菌株的构建 | 第34-37页 |
·菌株的选择 | 第34-35页 |
·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35-36页 |
·次抑菌浓度药物诱导 | 第36页 |
·诱导菌株的鉴定 | 第36-37页 |
·不同耐药菌株毒力的监测 | 第37-43页 |
·体外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38-39页 |
·免疫功能的监测和病理变化观察 | 第39-42页 |
·沙门氏菌质粒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42-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67页 |
·不同耐药谱耐药菌株的构建 | 第44-48页 |
·30株沙门氏菌药敏实验结果 | 第44页 |
·10株沙门氏菌全基因组和质粒DNA耐药基因检查结果 | 第44-47页 |
·10株沙门氏菌MIC测定结果 | 第47页 |
·次抑菌浓度药物诱导构建所得菌株的鉴定 | 第47-48页 |
·不同耐药菌株毒力的监测结果 | 第48-67页 |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48-51页 |
·LD50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感染小鼠细菌分离及鉴定结果 | 第52页 |
·免疫细胞检测结果 | 第52-54页 |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54-56页 |
·病理变化观察结果 | 第56-65页 |
·毒力质粒基因检测结果 | 第65-67页 |
·PCR方法的建立 | 第65-66页 |
·诱导菌株毒力质粒基因分布情况 | 第66-67页 |
4 讨论 | 第67-72页 |
·不同耐药谱耐药菌株构建的研究 | 第67页 |
·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及意义 | 第67-68页 |
·Th极化现象的研究及意义 | 第68-69页 |
·沙门氏菌病理变化的研究 | 第69页 |
·沙门氏菌毒力质粒基因的研究 | 第69-70页 |
·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与毒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