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 第2章 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生物成因碳酸盐矿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Mg/Ca比对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影响 | 第18-20页 |
| ·微生物对碳酸盐矿物形成的影响 | 第20-23页 |
| 第3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 ·菌种 | 第23-26页 |
|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页 |
|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 | 第23-24页 |
| ·菌种的特征 | 第24-25页 |
|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26页 |
| ·培养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27-31页 |
| ·液相产物的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 ·固相产物的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 第4章 不同Mg/Ca比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的形态 | 第31-57页 |
| ·纯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形态的跟踪观察 | 第31-37页 |
| ·Mg/Ca比与碳酸盐矿物形态的关系 | 第37-45页 |
| ·纯菌作用下(55天)碳酸盐矿物的形态 | 第37-39页 |
| ·混菌作用下(55天)碳酸盐矿物的形态 | 第39-42页 |
| ·无菌对照实验中(55天和165天)矿物的形态 | 第42-45页 |
| ·讨论 | 第45-57页 |
| ·微生物影响矿物形态的机理 | 第45-47页 |
| ·Mg/Ca比影响矿物形态的机理 | 第47-57页 |
| 第5章 不同Mg/Ca比条件下碳酸盐矿物的种类 | 第57-77页 |
| ·培养时间与碳酸盐矿物种类的关系 | 第57-60页 |
| ·纯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种类 | 第57-58页 |
| ·混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种类 | 第58-60页 |
| ·无菌条件下矿物的种类 | 第60页 |
| ·Mg/Ca比与碳酸盐矿物种类的关系 | 第60-65页 |
| ·纯菌作用下(55天)碳酸盐矿物的种类 | 第61-62页 |
| ·混菌作用下(55天)碳酸盐矿物的种类 | 第62-63页 |
| ·无菌对照实验中(55天和165天)矿物的种类 | 第63-65页 |
| ·讨论 | 第65-77页 |
| ·微生物影响矿物种类的机理 | 第65-68页 |
| ·Mg/Ca比影响矿物种类的机理 | 第68-77页 |
| 第6章 微生物和Mg/Ca比在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第77-83页 |
| ·矿物形态和种类的关系 | 第77-78页 |
| ·微生物影响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制 | 第78-80页 |
| ·Mg/Ca比影响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制 | 第80-81页 |
| ·全文总结 | 第81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81-82页 |
|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附录1 论文发表情况 | 第97-98页 |
| 附录2 SN-1的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98-99页 |
| 附录3 PBC理论 | 第99-100页 |
| 附录4 细菌计数结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