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九寨沟县牙屯沟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24页 |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区以往研究程度 | 第18-19页 |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 | 第19-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33页 |
·自然地理 | 第24-27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24-25页 |
·气象与水文 | 第25-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7-29页 |
·地层岩性 | 第29-30页 |
·地质构造 | 第30页 |
·地震 | 第30-3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2-33页 |
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33-54页 |
·牙屯沟沟域概述 | 第33-35页 |
·唐乌沟沟域特征 | 第35-44页 |
·格龙瓦沟(唐乌沟支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36-40页 |
·唐乌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40-44页 |
·许夏沟沟域特征 | 第44-50页 |
·泥石流区段划分 | 第44-45页 |
·形成区(清水区)地形地貌条件 | 第45页 |
·形成区(物源区)地形地貌条件 | 第45-46页 |
·流通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 | 第46-47页 |
·物源条件 | 第47-48页 |
·易发程度分析 | 第48-50页 |
·牙屯沟中下游沟段特征 | 第50-53页 |
·沟道特征 | 第50-51页 |
·岩性岩相 | 第51页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51-53页 |
·沟域水源条件 | 第53-54页 |
4 泥石流基本特征研究 | 第54-83页 |
·泥石流基本特征研究 | 第54-70页 |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 | 第54-57页 |
·泥石流各区段冲淤特征 | 第57-60页 |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 第60-62页 |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 | 第62-63页 |
·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 | 第63-64页 |
·泥石流发生与否的综合判别 | 第64-68页 |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 | 第68-70页 |
·泥石流特征值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泥石流流域面积及坡降的确定 | 第70页 |
·堆积区粒径及洪痕调查 | 第70-71页 |
·泥石流流体重度 | 第71页 |
·水文气象数据 | 第71页 |
·泥石流流速的计算 | 第71-74页 |
·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 | 第74-76页 |
·雨洪法 | 第74-75页 |
·形态调查法 | 第75-76页 |
·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计算 | 第76-78页 |
·一次泥石流总量 Q 计算 | 第76-77页 |
·一次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 QH计算 | 第77-78页 |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的确定 | 第78-81页 |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 第78-79页 |
·泥石流中单块大块石的冲击力计算 | 第79-80页 |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 第80-81页 |
·泥石流弯道超高计算 | 第81-83页 |
5 防治方案研究 | 第83-93页 |
·防治泥石流的一般原则和措施 | 第83-86页 |
·防治泥石流的一般原则 | 第83页 |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 | 第83-86页 |
·牙屯沟泥石流防治方案研究 | 第86-92页 |
·防治方案一:以拦为主(稳拦工程+导流) | 第86-89页 |
·防治方案二:以排为主(防护堤) | 第89-90页 |
·防治方案比选 | 第90-91页 |
·防治方案实施 | 第91-92页 |
·防治技术效果验证 | 第92-93页 |
6 结论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