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33900型220t自卸车液压系统动态性能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来源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自卸车的发展概况与自卸车液压系统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9页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举升液压系统的研究 | 第10-11页 |
·转向液压系统的研究 | 第1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液压系统主要参数分析 | 第14-31页 |
·液压系统简介 | 第14-20页 |
·举升系统简介 | 第15-16页 |
·转向系统简介 | 第16-20页 |
·制动系统简介 | 第20页 |
·举升负载特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举升相关结构参数说明 | 第20-21页 |
·卸车过程建模 | 第21-24页 |
·系统热平衡计算 | 第24-31页 |
·基本工况假设 | 第26页 |
·系统的发热量与平衡温升 | 第26-31页 |
第三章 举升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1-43页 |
·液压系统的建模理论 | 第31-34页 |
·相关概念 | 第31-32页 |
·建模的依据 | 第32-34页 |
·液压泵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先导二通插装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举升液压缸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碰撞力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举升液压缸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举升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性能分析研究 | 第43-67页 |
·AMESIM软件介绍 | 第43-44页 |
·液压泵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叶片泵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变量泵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先导二通插装阀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举升液压缸和翻转机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三级举升液压缸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举行机构的AMESim模型 | 第51-52页 |
·举升过程的动态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52-61页 |
·举升过程动态仿真 | 第55-57页 |
·压力迫降与浮动过程动态仿真 | 第57-59页 |
·中间停止 | 第59-60页 |
·动态仿真结论 | 第60-61页 |
·二通插装阀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1-67页 |
·先导阻尼孔对系统影响 | 第61-64页 |
·控制弹簧开启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 第64-67页 |
第五章 负载敏感系统的特性研究 | 第67-92页 |
·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的概念与特点 | 第67-68页 |
·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的概念 | 第67页 |
·负载敏感压力补偿的特点 | 第67-68页 |
·负载敏感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8-74页 |
·负载敏感系统的稳态工作特性分析 | 第74-82页 |
·稳态状态 | 第74-75页 |
·稳定状态分析 | 第75-81页 |
·稳定状态分析结论 | 第81-82页 |
·负载敏感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82-92页 |
·负载敏感阀仿真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82-84页 |
·限压阀模型仿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84-87页 |
·负载敏感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动态仿真分析 | 第87-91页 |
·动态仿真分析结论 | 第91-92页 |
第六章 自卸车液压系统的试验研究 | 第92-98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 第92页 |
·装机试验和数据分析 | 第92-97页 |
·举升时间测定 | 第92-93页 |
·举升沉降试验 | 第93-94页 |
·举升压力测定 | 第94-95页 |
·系统热平衡试验 | 第95-97页 |
·试验总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8-101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9-100页 |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