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6-22页 |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社会统治地位 | 第16-18页 |
| ·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 | 第16-17页 |
| ·世界市场初步建立 | 第17页 |
| ·两大阶级开始形成 | 第17-18页 |
| ·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生态破坏 | 第18-22页 |
| ·自然资源的破坏 | 第18-19页 |
| ·城市环境的污染 | 第19-20页 |
| ·工人恶劣的生存状况 | 第20-22页 |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32页 |
|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 | 第22-24页 |
|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 第22-23页 |
| ·人是自然的改造者 | 第23页 |
| ·人与自然统一于生产实践 | 第23-24页 |
| ·物质交换思想 | 第24-29页 |
| ·物质交换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4-25页 |
| ·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物质交换断裂 | 第25-28页 |
|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 第28-29页 |
| ·自然生产力思想 | 第29-32页 |
| ·自然生产力的概念 | 第29页 |
| ·自然生产力的作用 | 第29-30页 |
|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依存 | 第30-32页 |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中国化 | 第32-40页 |
|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思想 | 第32-35页 |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第32-33页 |
|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 | 第33页 |
| ·资源开发与节约使用统一 | 第33-34页 |
| ·科技支撑与法制保障结合 | 第34-35页 |
| ·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35-3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 第35页 |
|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含义 | 第35-36页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 第36-37页 |
| ·科学发展战略 | 第37-40页 |
| ·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 第37-38页 |
|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 第38页 |
|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38-39页 |
|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9-40页 |
| 第5章 我国生态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 第40-46页 |
| ·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第40-43页 |
| ·矿产资源消耗过大 | 第40-41页 |
| ·环境污染严重 | 第41页 |
| ·减排压力巨大 | 第41页 |
| ·人力资本消耗较高 | 第41-42页 |
| ·耕地被大量占用 | 第42页 |
| ·农村三化现象严重 | 第42-43页 |
| ·发展生态经济的对策 | 第43-46页 |
| ·转变公民的消费观念 | 第43页 |
|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 第43-44页 |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44页 |
| ·坚持实行包容性增长 | 第44-45页 |
| ·健全生态经济发展机制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