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主要缩略语表 | 第14-15页 |
目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3页 |
·河流和河口区陆源有机碳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文活动对陆源有机碳向海输送的影响 | 第19-21页 |
·陆源有机质的示踪方法 | 第21-28页 |
·总体性质 | 第21-22页 |
·生物标志物 | 第22-23页 |
·木质素 | 第23-24页 |
·木质素单分子同位素 | 第24-26页 |
·木质素的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河流和河口区陆源有机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 第28-30页 |
·木质素对河流和河口区有机质示踪的研究进展 | 第30-39页 |
·木质素对颗粒态有机质的示踪 | 第30-31页 |
·木质素对溶解态有机质的示踪 | 第31-35页 |
·颗粒态与溶解态木质素的相互作用 | 第35-39页 |
·长江和海南热带小河流系统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39-41页 |
·长江有机碳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39-40页 |
·海南热带小河口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40-41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研究目标 | 第41-42页 |
·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方法 | 第43-54页 |
·研究区域 | 第43-49页 |
·长江 | 第43-45页 |
·浙江入海河流 | 第45-47页 |
·海南文昌及文教河口 | 第47-49页 |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49-54页 |
·样品采集方法 | 第49-50页 |
·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第三章 溶解态有机质的降解培养实验 | 第54-75页 |
引言 | 第54页 |
·海南文昌河口 | 第54-64页 |
·采样站位及实验设计 | 第54-56页 |
·方法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61页 |
·讨论 | 第61-64页 |
·三峡库区---万州 | 第64-73页 |
·采样站位及实验设计 | 第64页 |
·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 | 第65-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长江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组成和季节变化 | 第75-108页 |
引言 | 第75页 |
·调查站位及研究方法 | 第75-78页 |
·径流量和泥沙通量变化 | 第78-80页 |
·结果 | 第80-87页 |
·颗粒态有机质(TSM,POC%,δ~(13)C和P-lignin) | 第80-84页 |
·溶解态有机质 | 第84-87页 |
·讨论 | 第87-107页 |
·有机质的来源和时空分布 | 第87-95页 |
·长江中下游有机质的质量平衡及季节差异 | 第95-98页 |
·有机质来源和输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8-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热带小河流河口有机质的来源、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108-133页 |
引言 | 第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结果 | 第109-119页 |
·降雨及盐度 | 第109-112页 |
·植物 | 第112-114页 |
·悬浮颗粒物 | 第114-117页 |
·溶解态有机质 | 第117-119页 |
·统计分析结果 | 第119页 |
·讨论 | 第119-131页 |
·有机质的分布 | 第119-120页 |
·有机质的来源 | 第120-128页 |
·有机质组成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六章 浙江小河流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 第133-146页 |
引言 | 第1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5页 |
·采样 | 第133-135页 |
·方法 | 第135页 |
·结果 | 第135-139页 |
·TSM | 第135页 |
·DOC、POC与δ~(13)C | 第135-136页 |
·木质素 | 第136-139页 |
·讨论 | 第139-145页 |
·浙江河流有机质的来源分析 | 第139-143页 |
·影响因素 | 第143-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46-151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149页 |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4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9-150页 |
·结语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7页 |
附录一 | 第167-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参加学术会议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