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5-27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2页 |
1. 基础设施的内涵 | 第15-18页 |
2. 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 | 第18-20页 |
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内涵 | 第20-22页 |
(二) 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24页 |
2.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 | 第24-27页 |
二、五原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一) 五原县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7页 |
2. 气象条件 | 第27页 |
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7页 |
4. 农业生产状况 | 第27-28页 |
(二) 五原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 | 第28-31页 |
1. 五原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规模 | 第28-29页 |
2. 五原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主体 | 第29页 |
3. 五原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资金来源 | 第29页 |
4. 五原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现状 | 第29-31页 |
三、内蒙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 供给主体层面供给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1. 供给主体单一 | 第31页 |
2. 供给主体职能的错位与缺位 | 第31-32页 |
(二) 供给制度和机制层面问题分析 | 第32-34页 |
1. 供给制度层面的问题 | 第32页 |
2 .财政预算监督的缺陷 | 第32-33页 |
3. 市场引入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4.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5. 决策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四、内蒙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 政府失灵 | 第34页 |
1. 内蒙古地方政府投入有限 | 第34页 |
2.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 | 第34页 |
(二) 市场缺位 | 第34-35页 |
1. “搭便车”行为的影响 | 第34-35页 |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营利能力低 | 第35页 |
(三) 农牧区社区供给缺位 | 第35-36页 |
1. 内蒙古农牧区社区资金匮乏 | 第35页 |
2. “一事一议”筹资渠道不畅 | 第35-36页 |
(四) 自愿供给缺位 | 第36-37页 |
1. 内蒙古非营利组织发展不足 | 第36页 |
2. 内蒙古农牧民的参与率低 | 第36-37页 |
(五) 内蒙古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 | 第37-39页 |
1. 产权不明晰,操作困难 | 第37页 |
2. 认识不统一,政策依据不明 | 第37页 |
3. 水利行业行为,缺乏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 | 第37-38页 |
4. 水费偏低,难以拍卖或租赁 | 第38-39页 |
五、国内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39-43页 |
(一) 国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39-41页 |
1. 美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39页 |
2. 日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39-40页 |
3. 印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40-41页 |
(二) 国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41-43页 |
1. 湖北省荆门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41-42页 |
2. 广东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借鉴 | 第42-43页 |
六、内蒙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机制的构建 | 第43-52页 |
(一) 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 第43-46页 |
1. 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43-44页 |
2. 扶持私人、企业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 | 第44页 |
3. 构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农户联合协会 | 第44-45页 |
4. 三位一体供给模式的构想 | 第45-46页 |
(二)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机制 | 第46-49页 |
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46-47页 |
2. 完善供给激励机制 | 第47页 |
3. 构建决策民主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4. 建立高效有力的监督机制 | 第48页 |
5. 健全市场机制 | 第48-49页 |
(三) 改革农田水利供给的产权 | 第49-52页 |
1. 确保供给产权清晰 | 第49页 |
2. 供给产权的改革模式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