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空调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 第10-11页 |
·开式地表水源热泵技术的意义及特点 | 第11-12页 |
·国内外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发展 | 第12-14页 |
·国外地表水源热泵研究发展 | 第12页 |
·国外对水体冷、热承载能力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地表水源热泵研究发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滞留水体冷负荷承载能力分析 | 第16-24页 |
·滞留水体的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水体水温 | 第16页 |
·水体水量 | 第16-17页 |
·水体水质 | 第17-18页 |
·滞留水体冷负荷承载能力因素分析 | 第18-21页 |
·水体初始水温 | 第18-20页 |
·水体水量 | 第20页 |
·水体允许上限温度 | 第20-21页 |
·建筑空调逐时负荷影响分析 | 第21-23页 |
·DOE 建筑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建筑空调逐时负荷分析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水体水温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第24-52页 |
·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及离散方法 | 第24-28页 |
·微分方程的意义 | 第24-25页 |
·控制方程 | 第25-27页 |
·数值离散方法 | 第27-28页 |
·控制方程 | 第28-31页 |
·水温控制方程 | 第28-30页 |
·N-S 方程 | 第30-31页 |
·水温方程和水流方程的求解 | 第31-38页 |
·水流方程的求解 | 第31-34页 |
·水温方程的求解 | 第34-35页 |
·离散方法的求解 | 第35-38页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8-41页 |
·固壁边界条件处理 | 第38-39页 |
·水面边界条件处理 | 第39-40页 |
·进口边界条件处理 | 第40页 |
·压力边界条件处理 | 第40-41页 |
·收敛控制条件 | 第41页 |
·参数的求解 | 第41-43页 |
·Ex和 Ez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水体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 FS | 第42-43页 |
·滞留水体模型验证 | 第43-50页 |
·工程概况 | 第43-45页 |
·初始条件 | 第45页 |
·水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开式湖水源热泵系统取水温度限值分析 | 第52-66页 |
·系统取水温度限值计算方法 | 第52-60页 |
·取水温度限值计算的前提 | 第52-54页 |
·能效比求解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 第54-58页 |
·取水温度限值的计算 | 第58-60页 |
·工程介绍 | 第60-63页 |
·工程概况 | 第60-62页 |
·取水方案的选择 | 第62-63页 |
·不同节能率下取水温度限值计算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滞留水体最大空调冷负荷承载能力的确定 | 第66-82页 |
·滞留水体最大空调冷负荷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第66-67页 |
·水体承担的最大空调冷负荷计算 | 第67-74页 |
·不同节能率下最大承载力计算 | 第68-73页 |
·水体承担的最大冷负荷与水体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 | 第73-74页 |
·梯形水体截面修正系数求解 | 第74-80页 |
·梯形截面构造正交网格及算法描述 | 第74-77页 |
·梯形截面区域网格的确定 | 第77-78页 |
·修正系数求解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10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0页 |
B. 水体二维模型计算程序 | 第90-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