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Contents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民主协商·协商议政·协商议决诸概念 | 第11-13页 |
·民主协商 | 第11页 |
·协商议政 | 第11-12页 |
·协商议决 | 第12-13页 |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基本原理概述 | 第17-33页 |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历史变迁 | 第17-23页 |
·西方参与式民主的历史由来 | 第17-21页 |
·参与式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1-23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基本内涵 | 第23-31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价值指向 | 第26-28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法理基础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国外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法律制度分析 | 第33-42页 |
·国外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相关范例 | 第33-38页 |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镇电子会议模式 | 第33-35页 |
·为组织者提供决策方案的公众参与模式 | 第35-38页 |
·国外公民参与范例的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参与模式的多样性 | 第38页 |
·程序设置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第38-40页 |
·合议性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我国公民参与协商议决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42-51页 |
·我国公民参与制度的几个范例分析 | 第42-45页 |
·听证会——以广州市出租车价格听证会为例 | 第42-43页 |
·民主恳谈会——以温岭民主参与的制度创新为例 | 第43-44页 |
·城镇民主票决拆迁模式——以酒仙桥房屋拆迁事件为例 | 第44-45页 |
·我国公民参与的法律反思 | 第45-50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法律缺位 | 第45-46页 |
·公民参政意识的缺失 | 第46-47页 |
·民众缺乏对公民参与内涵的正确认识 | 第47-48页 |
·公民参与的质量不高 | 第48页 |
·公民参与模式的匮乏 | 第48-49页 |
·公民信息获取的渠道不通畅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我国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法律制度构建 | 第51-61页 |
·构建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构建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必要性分析 | 第51-52页 |
·构建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3页 |
·对照听证会 | 第53页 |
·确立我国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法律原则 | 第53-55页 |
·确立公开原则 | 第53-54页 |
·确立包容原则 | 第54-55页 |
·确立商谈原则 | 第55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法律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55-56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分类及应用 | 第55-56页 |
·创设弹性时间标尺 | 第56-57页 |
·公民参与协商议决的法律程序 | 第57-58页 |
·构建公民参与协商议决仍需完善的其他条件 | 第58-60页 |
·加快公民社会的建设 | 第58-59页 |
·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 | 第59页 |
·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