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微塑料 | 第10-13页 |
1.2.1 微塑料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3 微塑料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抗生素 | 第13-14页 |
1.3.1 抗生素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3.2 抗生素吸附行为 | 第13-14页 |
1.3.3 抗生素生态毒性 | 第14页 |
1.4 微塑料与抗生素吸附特性及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毒理基因组学 | 第15-16页 |
1.5.1 毒理基因组学简介 | 第15页 |
1.5.2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6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6-18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6.3 研究技术框架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8-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1页 |
2.4 吸附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21-25页 |
2.4.1 四种微塑料对抗生素的吸附方法 | 第21-22页 |
2.4.2 三种抗生素检测及吸附量计算 | 第22-23页 |
2.4.3 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4.4 微塑料表征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5 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5.1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5.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7页 |
3 三种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27-40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动力学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3.3 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等温线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4 离子强度对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影响分析 | 第31页 |
3.5 pH对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3.6 不同有机质对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3.6.1 腐殖质对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3.6.2 多糖对抗生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影响分析 | 第34页 |
3.7 微塑料吸附前后表征 | 第34-38页 |
3.7.1 微塑料吸附前后红外光谱表征 | 第34-36页 |
3.7.2 微塑料吸附前后XRD谱图表征 | 第36-37页 |
3.7.3 微塑料吸附前后扫描电镜分析 | 第37-38页 |
3.8 微塑料吸附抗生素作用机制分析 | 第38页 |
3.9 小结 | 第38-40页 |
4 微塑料及塑料添加剂紫外降解毒性研究 | 第40-53页 |
4.1 概述 | 第40页 |
4.2 四种微塑料紫外降解渗出液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 第40-46页 |
4.3 塑料添加剂毒性作用研究 | 第46-49页 |
4.4 基于基因表达图谱化学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4.5 微塑料与添加剂主成分分析 | 第50-51页 |
4.6 小结 | 第51-53页 |
5 微塑料与抗生素紫外降解过程中的单一及联合毒性 | 第53-61页 |
5.1 概述 | 第53页 |
5.2 微塑料与抗生素单一及联合毒性作用途径研究 | 第53-55页 |
5.3 微塑料与抗生素单一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 第55-59页 |
5.4 微塑料与抗生素单一毒性及联合毒性主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