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著作类 | 第12-13页 |
(二) 论文类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司法助理员角色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法律服务特征 | 第16-19页 |
一、 司法助理员角色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二、 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的特征 | 第17-19页 |
(一) 地区的差异性 | 第17-18页 |
(二) 内容的多样性 | 第18页 |
(三) 主体的广泛性 | 第18页 |
(四) 服务的亲民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作为公务员的角色分析 | 第19-24页 |
一、 作为管理者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19页 |
二、 作为执法者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19页 |
三、 作为社会维稳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19-20页 |
四、 作为政府和农民之间沟通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20-24页 |
(一) “参谋员”角色 | 第20-21页 |
(二) “信息员”角色 | 第21页 |
(三) “沟通员”角色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作为纠纷解决角色的分析 | 第24-41页 |
一、 作为调解员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24-30页 |
(一) 调解产生的原因 | 第24页 |
(二)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下调解的类型 | 第24-25页 |
(三) 调解的功能 | 第25-26页 |
(四) 调解纠纷问卷调查及个案分析 | 第26-30页 |
二、 作为仲裁员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30-34页 |
(一) 仲裁员角色的依据和特点 | 第30-31页 |
(二) 仲裁承包土地纠纷个案分析 | 第31-34页 |
三、 作为协商员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34-38页 |
(一) 协商员角色的特点 | 第34-35页 |
(二) 离婚和解协议个案分析 | 第35-38页 |
四、 作为准法官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38-41页 |
(一) 准法官角色的特点 | 第38页 |
(二) 赡养与离婚纠纷个案分析 | 第38-41页 |
第四章 作为法律服务人员的角色分析 | 第41-51页 |
一、 作为普法宣传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41-44页 |
(一) 普法宣传的作用 | 第41页 |
(二) 普法宣传个案分析 | 第41-44页 |
二、 作为社区矫正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44-48页 |
(一) 社区矫正角色的功能 | 第44页 |
(二) X 司法所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 第44-48页 |
三、 作为法律援助角色的司法助理员 | 第48-51页 |
(一) 法律援助角色的功能 | 第48页 |
(二) 庙晓村电击案个案分析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司法助理员角色的制度化建设 | 第51-58页 |
一、 司法助理员角色的制度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一) 司法助理员角色定位不清 | 第51页 |
(二) 执政能力欠缺,法律思维有待培养 | 第51-52页 |
(三) 乡镇司法所法律地位不明确,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第52页 |
(四) 双重管理体制难以两全,影响了司法助理员角色的规范化建设 | 第52-53页 |
(五) 行政编制不足,人员不能到位 | 第53页 |
(六) 经费短缺,福利权益难以保障 | 第53-54页 |
二、 如何加强和改进司法助理员角色的制度化建设 | 第54-58页 |
(一) 提高执政能力,培养法律思维 | 第54页 |
(二) 明确乡镇司法所法律地位,促进司法助理员队伍建设 | 第54-55页 |
(三)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司法助理员角色的规范化建设 | 第55页 |
(四) 完善基层设施建设,调动司法助理员工作的积极性 | 第55-56页 |
(五) 提高福利待遇,解决司法助理员的编制要求 | 第56页 |
(六) 推动人事改革,细化司法助理员的录用、考核、辞退、退休制度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