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沾3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0 前言 | 第13-15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 ·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 第15-16页 |
|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 第16-26页 |
| ·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 第16-17页 |
| ·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 | 第17-26页 |
| ·微生物驱油机理 | 第26-29页 |
| ·微生物自身细胞的作用 | 第26-27页 |
|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 | 第27-29页 |
| ·内源微生物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显微镜计数法 | 第29页 |
| ·最大或然数法(MPN 法) | 第29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以及拟解决问题 | 第29-3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拟解决问题 | 第30-31页 |
| 2 沾 3 内源微生物驱油用激活剂筛选及优化 | 第31-44页 |
| ·实验区块选取及评价 | 第31-37页 |
| ·地层水化学分析 | 第32-33页 |
| ·内源微生物分析 | 第33-37页 |
| ·培养法分析 | 第33-36页 |
| ·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36-37页 |
| ·内源微生物驱油激活剂筛选 | 第37-43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激活剂配方筛选 | 第38-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 ·总菌数 | 第40-41页 |
| ·pH 值 | 第41页 |
| ·小分子酸 | 第41-42页 |
| ·产气 | 第42页 |
| ·扩油圈和表面张力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3 沾 3 内源微生物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 第44-57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4页 |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实验条件 | 第46页 |
|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 ·注入工艺优化实验 | 第46-47页 |
| ·配气实验 | 第4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 ·注入工艺优化实验 | 第47-52页 |
| ·岩心基本参数 | 第47-48页 |
| ·群落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 ·代谢产物分析 | 第49-51页 |
| ·提高采收率分析 | 第51-52页 |
| ·配气实验 | 第52-56页 |
| ·岩心基本参数 | 第52-53页 |
| ·群落结构分析 | 第53页 |
| ·代谢产物分析 | 第53-55页 |
| ·提高采收率分析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4 内源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 | 第57-71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实验条件 | 第58页 |
|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 ·水相渗透率计算公式 | 第59-6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 ·激活剂连续注入封堵实验 | 第60-63页 |
| ·岩心基本参数 | 第60页 |
| ·封堵前后水相渗透率分析 | 第60-63页 |
| ·岩心各处菌浓分析 | 第63页 |
| ·激活剂段塞注入封堵实验 | 第63-67页 |
| ·岩心基本参数 | 第63-64页 |
| ·封堵前后渗透率分析 | 第64-66页 |
| ·岩心各处菌浓分析 | 第66-67页 |
| ·表活剂驱油实验 | 第67-70页 |
| ·岩心基本参数 | 第67页 |
| ·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评价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5 结论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附录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