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解读 | 第10-18页 |
·垄断损害赔偿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垄断损害赔偿与一般民法上损害赔偿的分野 | 第11-13页 |
·保护对象之独特—竞争法益 | 第11-12页 |
·追究机制之独特—垄断执行机关与私人主体双线性 | 第12-13页 |
·归责原则之独特—弹性化 | 第13页 |
·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特性界定 | 第13-18页 |
·惩罚性 | 第13-14页 |
·威慑性 | 第14-15页 |
·激励性 | 第15-16页 |
·程序合理性 | 第16-18页 |
2 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8-25页 |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18-21页 |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定义及发展 | 第18-19页 |
·美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19-21页 |
·实际垄断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21-23页 |
·日本垄断损害赔偿制度 | 第21-22页 |
·德国垄断损害赔偿制度 | 第22-23页 |
·我国台湾地区的酌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23-25页 |
3 域外制度样本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38页 |
·三种制度样本价值解析 | 第25-30页 |
·权利保障层面价值权衡 | 第25-27页 |
·经济效益层面优劣性对比 | 第27-29页 |
·私人执行激励性层面对比 | 第29-30页 |
·三种制度适用中的具体问题剖析 | 第30-36页 |
·垄断损害赔偿诉讼的请求权主体 | 第31-33页 |
·垄断损害赔偿的金额 | 第33-34页 |
·反垄断法执行机关的作用 | 第34-36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4 我国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 第38-46页 |
·我国垄断损害赔偿立法现状评析 | 第38-40页 |
·现行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行性 | 第38-39页 |
·现行规定无法发挥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 | 第39-40页 |
·我国垄断损害赔偿制度模式选择 | 第40-41页 |
·选择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40-41页 |
·适用三倍损害赔偿倍率 | 第41页 |
·我国垄断损害赔偿制度构成要件的确立 | 第41-43页 |
·损害结果与垄断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41-42页 |
·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 | 第42页 |
·受损害者为请求权主体 | 第42-43页 |
·相关配套制度的引入 | 第43-46页 |
·引入多种赔偿金额计算标准 | 第43页 |
·加强反垄断法执法机关的参与性 | 第43-44页 |
·适度采用诉前审查机制 | 第44-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