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关联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一、汽车产业的关联性研究 | 第14-15页 |
二、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研究 | 第15页 |
三、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三、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经济理论简述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主导产业理论 | 第19-20页 |
一、理论来源 | 第19页 |
二、扩散效应概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0-24页 |
一、理论演变 | 第20-21页 |
二、产业关联方式 | 第21-22页 |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建立 | 第22-23页 |
四、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我国的应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 第24-27页 |
一、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种类 | 第24-25页 |
二、投入产出表 | 第25-26页 |
三、投入产出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 第26页 |
四、产业关联基本指标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间关联效应分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汽车产业关联的总体效应 | 第27-32页 |
一、模型选用 | 第27-28页 |
二、汽车产业的修正影响力系数 | 第28-30页 |
三、汽车产业的修正感应度系数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产业间关联性分析 | 第32-36页 |
一、中间产业关联性分析 | 第32-34页 |
二、劳动力需求关联性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最终需求关联效分析 | 第37-50页 |
第一节 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程度 | 第37-47页 |
一、模型选用 | 第37-38页 |
二、消费的生产诱发程度 | 第38-42页 |
三、投资生产诱发程度 | 第42-45页 |
四、进出口生产诱发程度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汽车产业的最终需求依赖程度 | 第47-49页 |
一、最终使用依存度分析 | 第47-48页 |
二、最终使用依存度数据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9-50页 |
一、论述的归纳 | 第49页 |
二、基本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动态产业联效应分析 | 第50-69页 |
第一节 基于RAS推算法的投入产出表动态推导法 | 第50-61页 |
一、理论与模型 | 第50-51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51-53页 |
三、计算方法与流程 | 第53-57页 |
四、包含汽车制造业的2010年投入产出推测表 | 第57-61页 |
第二节 产业间关联效应分析的动态扩展 | 第61-63页 |
一、中间需求的关联分析动态扩展 | 第61-62页 |
二、劳动力需求的动态分析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最终需求关联效分析的动态扩展 | 第63-68页 |
一、各项目生产诱发程度变化 | 第63-64页 |
二、各项目最终依赖程度变化 | 第64-65页 |
三、汽车产业部门进出口合理性分析 | 第65-6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9-76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概括 | 第69-71页 |
一、后向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 第69页 |
二、前向关联产业类型丰富 | 第69-70页 |
三、促进就业效果明显 | 第70页 |
四、消费结构的制约 | 第70页 |
五、资本集中 | 第70页 |
六、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1-73页 |
一、促进形成核心产业链 | 第71页 |
二、发挥资本作用,提高资本效率 | 第71-72页 |
三、持续出台切实可行的消费政策 | 第72页 |
四、多方整合机制的培育 | 第72页 |
五、调节进出口结构 | 第72-73页 |
第三节 进一步探究的启示 | 第73-76页 |
一、消费困境 | 第73-74页 |
二、国际化困境 | 第74-75页 |
三、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