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干流突发性污染物迁移运输过程模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淮河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6页 |
·研究河段水文水环境分析 | 第16-19页 |
·天然水文及水资源状况 | 第16页 |
·水质状况 | 第16-1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水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 第19-20页 |
·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常用水动力水质模拟软件 | 第21-22页 |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主要研究目标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总体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 RMA2 水动力学模型 | 第24-32页 |
·水动力数学模型 | 第24-29页 |
·模型的有关方程 | 第24页 |
·基本方程的数值离散 | 第24-27页 |
·时间离散法 | 第24-25页 |
·空间离散法 | 第25-27页 |
·离散方程组的数值求解 | 第27-29页 |
·水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导入高程数据,构造网格 | 第29页 |
·确定相关参数及拟定边界条件 | 第29-30页 |
·水动力模拟结果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RMA4 的水质模型 | 第32-37页 |
·二维水质模型控制方程 | 第32页 |
·水质模拟的意义 | 第32页 |
·水质模型的选用 | 第32页 |
·模型控制方程 | 第32页 |
·研究河段水质及排污概况 | 第32-33页 |
·RMA4 参数的设定及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边界条件及参数的确定 | 第33页 |
·模型的运行及结果读取 | 第33-34页 |
·模型的校核及举例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污染物横向、纵向迁移运输过程水质数值模拟 | 第37-49页 |
·研究河段位置分布情况及河道水质概况 | 第37-38页 |
·河段位置分布 | 第37页 |
·河段水文及水质状况 | 第37-38页 |
·污染物横向迁移运输过程分析 | 第38-45页 |
·连续排污时间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38-42页 |
·排污口下游不同断面下的污染物横向扩散迁移规律 | 第42-44页 |
·不同流量比与浓度比下的横向扩散水质分析 | 第44-45页 |
·污染物纵向迁移运输过程水质分析 | 第45-47页 |
·污染物纵向迁移过程简述 | 第45-46页 |
·纵向迁移运输过程实例计算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水文及环境容量的计算 | 第49-57页 |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及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 | 第49页 |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水环境容量数学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鲁台子至凤台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1-52页 |
·设计水文计算条件 | 第52-53页 |
·设计流量计算 | 第52页 |
·设计流速计算 | 第52-53页 |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3-55页 |
·支流及排污口排污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3-55页 |
·引淮水到内河稀释产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5页 |
·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