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岭煤矿10煤层顶板特征及回采覆岩破坏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29页 |
·理论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 第16-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顶板覆岩裂隙高度预测的方法 | 第21-25页 |
·力学模型理论分析 | 第21页 |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21-22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22-23页 |
·实测研究 | 第23-2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主要的技术问题 | 第26页 |
·论及应用意义 | 第26-27页 |
·现有技术基础条件 | 第27页 |
·技术措施及路线 | 第27-29页 |
2 研究区背景 | 第29-45页 |
·地层 | 第29-34页 |
·构造 | 第34-45页 |
3 沉积特征及砂体分布特征 | 第45-56页 |
·沉积特征及相标志 | 第45-46页 |
·10煤层顶板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 | 第46-48页 |
·分流河道 | 第47页 |
·分流间地区 | 第47-48页 |
·沉积旋回特征 | 第48-51页 |
·研究区砂体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10煤层顶板组合特征分区 | 第56-77页 |
·研究区顶板关键层的确定 | 第56-66页 |
·关键层计算原理和破断步距 | 第56-63页 |
·关键层的判别方法 | 第63-64页 |
·关键层判断结果 | 第64-66页 |
·岩层组合分区影响因子 | 第66-73页 |
·10煤层岩性分布特征 | 第66页 |
·10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岩层影响分区的关键层因素 | 第67-73页 |
·顶板岩层组合分区模糊综合评价 | 第73-76页 |
·GIS空间分析技术简介 | 第73页 |
·地层岩性及空间组合分区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顶板裂隙高度计算及数值模拟 | 第77-99页 |
·顶板裂隙高度的经验公式计算 | 第77-78页 |
·分区数值模拟 | 第78-97页 |
·RFPA~(2D)简介 | 第78-84页 |
·第一类影响区数值模拟 | 第84-95页 |
·开挖过程中覆岩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95-96页 |
·不同分区内覆岩采动破坏分析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99-102页 |
·主要的结论 | 第99-100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