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土工格栅力学性能及高路堤沉降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土工格栅性能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加筋的发展史 | 第11-12页 |
| ·加筋材料 | 第12-13页 |
| ·加筋试验 | 第13页 |
| ·路堤沉降规律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纯土情况下格栅界面摩擦试验研究 | 第17-33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直剪试验原理 | 第18-19页 |
| ·试验设备和材料及方法 | 第19-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试验设备 | 第20-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2-32页 |
| ·砂土与土工格栅界面摩擦分析 | 第22-25页 |
| ·粘土与土工格栅界面摩擦分析 | 第25-29页 |
| ·砂土与粘土对比分析 | 第29-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土石混合情况下格栅界面摩擦试验研究 | 第33-50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试验试样制备 | 第33-34页 |
| ·相同配比试样与不同土工格栅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43页 |
| ·第一种土石配合比(7:3)的分析 | 第34-37页 |
| ·第二种土石混合配合比(1:1)的分析 | 第37-40页 |
| ·第三种土石混合配合比(3:7)的分析 | 第40-43页 |
| ·不同配比试样与相同土工格栅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 ·单向土工格栅与不同配比试样的界面分析 | 第43-45页 |
| ·双向土工格栅与不同配比试样的界面分析 | 第45-46页 |
| ·三向土工格栅与不同配比试样的界面分析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不同填料格栅界面摩擦性能对比分析 | 第50-58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粘土、砂土和土石混合与土工格栅的界面分析 | 第50-57页 |
| ·单向土工格栅与不同土体的界面分析 | 第50-52页 |
| ·双向土工格栅与不同土体的界面分析 | 第52-55页 |
| ·三向土工格栅与不同土体的界面分析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格栅加筋高路堤沉降规律研究 | 第58-95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沉降预测方法的分析 | 第58-60页 |
| ·双曲线法 | 第58-59页 |
| ·指数曲线法 | 第59页 |
| ·泊松曲线法 | 第59-60页 |
| ·GM(1,1)灰色理论模型 | 第60-64页 |
|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 ·不等时距 GM(1,1)模型 | 第61-62页 |
| ·GM(1,1)模型精度的检验 | 第62-64页 |
| ·基于实测数据的高填方路基沉降规律研究 | 第64-94页 |
| ·工程概况 | 第64页 |
| ·沉降监测方案 | 第64-66页 |
| ·沉降监测设备 | 第66页 |
| ·沉降规律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 第66-94页 |
| ·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页 |
| ·展望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附录 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
| 附录 2: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