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导航论文--卫星导航系统论文

基于Rake结构的高性能GNSS接收机设计

创新点摘要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高性能GPS接收机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第16-25页
     ·抗多径技术第16-19页
     ·GPS信号捕获技术第19-21页
     ·高灵敏度接收机技术第21-23页
     ·GPS接收机定位解算技术第23-25页
   ·Rake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第25-26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9页
第2章 基于Rake结构的GNSS接收机抗多径新技术研究第29-61页
   ·引言第29-30页
   ·多径环境下的E-L接收机第30-36页
     ·多径信号传播模型第30-32页
     ·多径环境下的E-L接收机第32-36页
   ·MRake结构第36-40页
     ·MRake结构的理论模型第36-37页
     ·MRake结构的组成第37-40页
   ·2-Finger和3-Finger的MRake接收机性能比较第40-51页
     ·2-Finger MRake接收机第41-45页
     ·3-Finger MRake接收机第45-48页
     ·2-Finger和3-Finger的MRake接收机的性能比较第48-49页
     ·动态环境下的2-Finger MRake接收机第49-51页
   ·MRake技术与其他抗多径技术的比较第51-58页
     ·幅度相同、延迟不同的多径实验第52-53页
     ·延迟相同、幅度不同的多径实验第53-54页
     ·随机的多径实验第54-57页
     ·资源消耗和运算量的比较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第3章 基于MRake结构的GPS信号捕获方法第61-89页
   ·引言第61-62页
   ·GPS信号捕获原理第62-65页
     ·二维搜索过程第62-63页
     ·信号的检测第63-65页
   ·基于MRake结构的GPS信号捕获方法第65-71页
     ·捕获电路的整体结构第65-68页
     ·载波发生器模块第68-70页
     ·码发生器模块第70-71页
     ·相关运算及门限比较模块第71页
   ·利用扩展的多相关器加快捕获速度的方法第71-76页
     ·扩展的多相关器工作原理第71-73页
     ·扩展的多相关器捕获系统设计第73-76页
   ·基于MRake结构的GPS多径信号捕获方法第76-79页
     ·基于MRake结构的GPS多径信号捕获方法原理第76-78页
     ·基于MRake结构的多径信号捕获方法实现第78-79页
   ·GPS信号捕获实验和分析第79-85页
     ·直达信号的捕获实验与分析第80-82页
     ·多径信号的捕获实验与分析第82-85页
   ·本章小结第85-89页
第4章 提高跟踪环路灵敏度的设计方法第89-111页
   ·引言第89-90页
   ·GPS接收机中的跟踪环路第90-99页
     ·GPS信号跟踪原理第90-93页
     ·载波跟踪环路第93-97页
     ·码跟踪环路第97-99页
   ·载波环路的性能分析第99-106页
     ·三种因素影响环路性能的理论分析第99-100页
     ·环路性能分析方法第100-102页
     ·环路滤波器带宽第102-103页
     ·预检测积分时间第103-104页
     ·鉴相器类型第104-106页
   ·MCC鉴相器算法及分析第106-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第5章 接收机定位解算的算法研究第111-135页
   ·引言第111-112页
   ·GPS的伪距定位原理第112-117页
     ·伪距观测方程第112-114页
     ·最小二乘定位算法第114-117页
   ·改进的卡尔曼滤波算法(MKF)模型第117-123页
     ·传统的卡尔曼滤波定位算法第117-121页
     ·改进的卡尔曼滤波(MKF)算法模型第121-123页
   ·粒子滤波模型第123-128页
     ·粒子滤波器第123-125页
     ·接收机定位过程的粒子滤波模型第125-126页
     ·GPS接收机中粒子滤波器的实现第126-128页
   ·定位算法实验和分析第128-132页
     ·静态实验第128-131页
     ·动态实验第131-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9页
   ·主要结论第135-136页
   ·工作展望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第151-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第152-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支农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刘伟强电影在兼收并蓄中的艺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