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课题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概况 | 第14-24页 |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6页 |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 | 第15-16页 |
·西方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第16-20页 |
·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第17-18页 |
·德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第18-19页 |
·英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第19-20页 |
·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教育概况比较 | 第20-23页 |
·办学规模及成果 | 第20-21页 |
·办学方向及特色 | 第21-22页 |
·生源方面的差异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 第24-43页 |
·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 | 第24-25页 |
·工业设计的概念及本质 | 第24-25页 |
·课程体系 | 第25页 |
·我国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 第25-32页 |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第26-28页 |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 第28-30页 |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第30-32页 |
·西方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 第32-35页 |
·美国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 第32-34页 |
·德国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 | 第34-35页 |
·中西方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比较 | 第35-42页 |
·从学科发展方面进行比较 | 第35-37页 |
·从培养目标方面进行比较 | 第37-42页 |
·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比较 | 第38-39页 |
·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比较 | 第39-41页 |
·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比较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 第43-53页 |
·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 | 第43页 |
·我国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 第43-45页 |
·西方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 第45-48页 |
·美国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 第45-47页 |
·德国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 第47-48页 |
·中西方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48-52页 |
·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比较 | 第48-49页 |
·从教学目标方面进行比较 | 第49-51页 |
·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比较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工科背景下中西方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 第53-61页 |
·工业设计的课程评价体系 | 第53页 |
·我国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 第53-55页 |
·西方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 第55-57页 |
·美国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 第55-56页 |
·德国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 第56-57页 |
·中西方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比较 | 第57-60页 |
·从评价模式方面进行比较 | 第57-58页 |
·从评价标准方面进行比较 | 第58页 |
·从评价方法方面进行比较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针对我国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弊端的改进意见 | 第61-68页 |
·针对课程体系中弊端的改进意见 | 第61-63页 |
·优化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 第61-62页 |
·增设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课程 | 第62页 |
·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增加必要的衔接课程 | 第62-63页 |
·丰富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的内容及形式 | 第63页 |
·针对教学模式中弊端的改进意见 | 第63-65页 |
·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 | 第64页 |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 第64-65页 |
·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 第65页 |
·针对课程评价体系中弊端的改进意见 | 第65-67页 |
·设定多元化和灵活化的评价标准 | 第65-66页 |
·使用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 第66页 |
·构建多边化的评价主体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7 总结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