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集资诈骗罪之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言第10-11页
第一章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内在机理第11-21页
 第一节 “非法占有”的内涵外延不断变化第11-14页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不断向后延伸第14-17页
 第三节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推定增多第17-21页
第二章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与现实困惑第21-30页
 第一节 上述变迁体现了对于部分刑法理论的侵犯第21-24页
  一、 三份文件所述的情形与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一般理解不统一第21-22页
  二、 司法推定的认定方式与故意犯罪部分理论不相契合第22-23页
  三、 “2010 年解释”所列部分事项偏离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第23-24页
 第二节 变迁中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种种难题第24-28页
  一、 “2010 年解释”的规定加剧了罪名认定和区分的困难第24-26页
  二、 对“纪要”的不同理解引发罪数形态问题的争鸣第26-27页
  三、 非法占有目的在认定中呈现出弱化趋向第27-28页
 第三节 变动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吴英案”中的争与断第28-30页
第三章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变迁成因剖析第30-39页
 第一节 “从严”刑事政策在经济领域内的持续作用第30-34页
  一、 经济犯罪领域内防控扩大化趋势的全方位呈现第30-31页
  二、 外部推动力——对经济犯罪的现实特点和发展态势的思考第31-32页
  三、 内部驱动力——国家刑权力的自觉介入及其规制第32-34页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的特殊地位使得对其认定“多次从严”第34-36页
 第三节 经济犯罪主观认定客观化趋势的推动第36-37页
 第四节 客观归罪理论和刑法工具性思维在“吴英案”中彰显第37-39页
第四章 反思与归位——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路径选择第39-50页
 第一节 现有从严路径造成种种弊端第39-42页
  一、 从严路径的内在不周延性使得对集资诈骗罪的防控难以起到预期效果第39-40页
  二、 反复从严的处理方式背离了集资诈骗罪的本质属性第40-41页
  三、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情形不断扩展,有违目的犯理论,造成“成王败寇” 的恶果第41页
  四、 司法推定前提、方式的双重不确定性和推定标准的降低使得结论的或然性增加第41-42页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坚持从宽路径第42-44页
  一、 集资诈骗罪的从宽处理路径符合刑法和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第42-43页
  二、 集资诈骗罪主观认定中的从宽路径与刑法基本目的和刑法谦抑原则契合第43页
  三、 以从宽理念定位非法占有目的有利于个案的理性分析第43-44页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回归之具体路径分析第44-50页
  一、 牢牢把握刑民界限,对“非法占有”严格解释,防止犯罪圈的无限扩大第45-46页
  二、 遵循故意犯罪和犯罪既遂基本理论,排除事后故意观念的影响,准确理解“纪要”规定第46页
  三、 对非法占有目的应以直接认定为原则,以司法推定为补充,建立以预防为着眼点的认定体系第46-47页
  四、 司法推定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推断方法,建立双层评价体系,谨防客观归罪现象的发生第47-48页
  五、 具体问题的认定与处理过程中,注意被害人的保护与救济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4-55页
后记第55-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在影像学检查疑似胰腺癌病人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P63和S-100P在软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