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论余华的早期小说创作与第一次创作转型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余华小说创作综述第10-13页
 第一节 三个阶段的小说创作第10-12页
  一、 八十年代早期的小说创作第10页
  二、 八十年代后期的小说创作第10-11页
  三、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第11-12页
 第二节 两次创作风格转型第12-13页
第二章 余华小说研究综述第13-17页
 第一节 九十年代之前的研究成果第13页
 第二节 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第13-15页
 第三节 新世纪的研究成果第15-17页
第三章 余华早期小说创作述评第17-30页
 第一节 早期小说创作概述第17-18页
 第二节 早期小说的风格与特色第18-21页
  一、 唯美感伤的的叙事语调第18-19页
  二、 细腻生动的心理描摹第19-20页
  三、 质朴温暖的人性赞歌第20-21页
 第三节 早期小说创作的价值与缺憾第21-30页
  一、 早期小说创作的价值第22-25页
   (一)、带有抒情散文的特质第22-23页
   (二)、善于处理和把握细节第23-24页
   (三)、初步显露先锋潜质第24-25页
  二、 早期小说创作的缺憾第25-30页
   (一)、模仿痕迹较为明显第25-27页
   (二)、特殊生命体验的空白第27-30页
第四章 余华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风格转型第30-51页
 第一节 第一次风格转型概述第30-32页
 第二节 第一次转型的成因第32-51页
  一、 文坛新风向的影响第32-34页
  二、 独特的童年生活与成长环境第34-35页
  三、 余华与川端康成渐行渐远第35-37页
  四、 卡夫卡的决定性影响第37-48页
   (一)、写作形式的大解放第38-40页
   (二)、以微笑面对残酷的写作态度第40-43页
   (三)、现实性与荒诞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第43-46页
   (四)、对命运的悲剧性体认第46-48页
  五、 其他现代作家对余华的影响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余华创作年谱(1983-2011)第56-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Al2O3金属陶瓷选择性还原制备工艺研究
下一篇:罗萨琳·图雷克对巴赫键盘作品诠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