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声誉与重建信任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1. 前言 | 第14-17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 第15-16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16-17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 ·西方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研究 | 第17-20页 |
| ·信任的定义 | 第17页 |
| ·信任的功能 | 第17-19页 |
| ·信任的结构 | 第19-20页 |
| ·我国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研究 | 第20-23页 |
| ·社会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 第20-21页 |
| ·经济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 第21-23页 |
| 3. 信息与信任 | 第23-31页 |
| ·信息不对称与信任 | 第23-25页 |
| ·信息的传播与信任 | 第25-27页 |
| ·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 | 第25-26页 |
| ·匿名社会的信启、传播 | 第26-27页 |
| ·信号与信任 | 第27-31页 |
| ·信号的主动传递 | 第27-29页 |
| ·信号识别的机制设计 | 第29页 |
| ·信号失灵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 4. 惩罚与信任 | 第31-39页 |
| ·惩罚与诚信 | 第31-32页 |
| ·惩罚的实施 | 第32-36页 |
| ·双边惩罚实施 | 第32-33页 |
| ·多边惩罚实施 | 第33-34页 |
| ·三边惩罚实施 | 第34-35页 |
| ·排队买票案例分析 | 第35-36页 |
| ·法律的惩罚作用 | 第36-38页 |
| ·对违反诚信者给予严厉的惩罚 | 第36页 |
| ·加大法律事前的威慑作用 | 第36-38页 |
| ·惩罚的局限性 | 第38-39页 |
| 5. 声誉与信任 | 第39-56页 |
| ·基于完全信息重复博弈的模型下声誉机制的形成 | 第39-43页 |
| ·基于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模型下声誉机制的形成 | 第43-46页 |
| ·调查设计 | 第46-50页 |
| ·调查目的 | 第46-47页 |
| ·博弈模型设计 | 第47页 |
| ·调查步骤 | 第47-48页 |
| ·调查实施 | 第48-49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集体声誉和个人声誉的关系比较 | 第50-52页 |
| ·社会信任结构的金字塔 | 第52-53页 |
| ·淘宝网案例分析 | 第53-56页 |
| 6. 我国信任重建的思考 | 第56-60页 |
| ·完善法律制度 | 第56-57页 |
| ·树立政府的形象,打造信任型政府 | 第57页 |
| ·加强声誉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 第57-58页 |
| ·加强保护产权的制度约束 | 第58页 |
| ·鼓励企业的自由竞争 | 第58页 |
| ·调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58-59页 |
| ·大力发挥征信机构,中介服务和社团的作用 | 第59-6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后记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