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区的重大变迁 | 第13页 |
·城市规划对于新形势下的社区规划应给予关注 | 第13-14页 |
·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6页 |
·社区的概念 | 第14-15页 |
·我国的社区和城市社区 | 第15页 |
·社区中心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外 | 第16-17页 |
·国内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和社区中心 | 第20-44页 |
·转型背景下城市社区的变迁 | 第20-24页 |
·从“单位制社区”到“现代社区” | 第20-21页 |
·社区社会成分复杂化 | 第21-22页 |
·社区社会需求多元化 | 第22-24页 |
·转型背景下社区中心的变化 | 第24-30页 |
·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到“现代社区中心” | 第24-27页 |
·性质与功能的变化 | 第27-28页 |
·建设标准的变化 | 第28-30页 |
·国内典型城市实例——规划界应对上述变化的新探索 | 第30-38页 |
·苏州工业园“邻里中心” | 第30-31页 |
·合肥市“社居中心” | 第31-32页 |
·南京市“社区中心” | 第32-34页 |
·成都市“社区中心” | 第34-36页 |
·成就与问题 | 第36-38页 |
·国外关于社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 | 第38-42页 |
·理论渊源——邻里中心理论 | 第38页 |
·各国关于社区中心的实践 | 第38-41页 |
·总结与借鉴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成都市社区及社区中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44-74页 |
·成都市社区建设的历程和概况 | 第44-48页 |
·发展历程 | 第44页 |
·概况和类型 | 第44-48页 |
·调查案例与内容设计 | 第48-52页 |
·调查范围与案例 | 第48-49页 |
·调查内容设计 | 第49-52页 |
·旧城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 第52-60页 |
·社区总体情况 | 第52-54页 |
·社区中心的硬件设施 | 第54-57页 |
·社区中心的软件建设 | 第57-60页 |
·新区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 第60-66页 |
·社区总体情况 | 第60-61页 |
·社区中心的硬件设施 | 第61-66页 |
·社区中心的软件建设 | 第66页 |
·涉农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 第66-71页 |
·社区总体情况 | 第66-67页 |
·社区中心的硬件设施 | 第67-69页 |
·社区中心的软件建设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社区中心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 第71-72页 |
·对社区中心本质的再认识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成都市社区中心规划建设探析 | 第74-87页 |
·规划思路与策略 | 第74-79页 |
·规划原则和目标 | 第74-75页 |
·布局模式 | 第75-77页 |
·建设规模 | 第77-78页 |
·配置标准 | 第78-79页 |
·建设方式 | 第79-82页 |
·建设实施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第79页 |
·建设实施的原则 | 第79-80页 |
·分类型社区的建设要点 | 第80-82页 |
·运作模式 | 第82-85页 |
·成功运作的案例 | 第83-85页 |
·分类实施,各方参与 | 第85页 |
·产权归属 | 第85-87页 |
·现阶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 第85页 |
·改革方向:逐步明晰归属 | 第85-87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9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7-88页 |
·研究结论的阶段性 | 第88页 |
·研究结论的推广性 | 第88页 |
·研究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