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扭送概述 | 第13-20页 |
(一) 扭送的涵义 | 第13-15页 |
1. 扭送的主体 | 第14页 |
2. 扭送的对象 | 第14页 |
3. 扭送必须出于正当的目的 | 第14-15页 |
4. 扭送必须在合理时间内完成 | 第15页 |
5. 公民只能将特定对象扭送到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 第15页 |
(二) 扭送的法律性质 | 第15-19页 |
1. 关于扭送法律性质的学术争鸣 | 第15-18页 |
2. 作者的观点 | 第18-19页 |
(三) 扭送的制度价值 | 第19-20页 |
1. 依法打击和预防犯罪 | 第19-20页 |
2. 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 第20页 |
二、我国现行扭送制度之检讨 | 第20-24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二) 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1. 扭送的性质不明确 | 第21-22页 |
2. 扭送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22页 |
3. 扭送对象很难界定 | 第22-23页 |
4. 缺乏扭送的具体实施程序 | 第23页 |
5. 扭送主体和扭送对象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 | 第23页 |
6. 缺乏对扭送主体和扭送对象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措施 | 第23-24页 |
三、域外“扭送”制度考察 | 第24-30页 |
(一) 大陆法国家和地区的“扭送”制度 | 第25-27页 |
1. 德国的“暂时逮捕”制度 | 第25-26页 |
2. 我国台湾地区“对现行犯的逮捕”制度 | 第26-27页 |
(二) 英美法国家的“扭送”制度 | 第27-29页 |
1. 美国的“无证逮捕”制度 | 第27-28页 |
2. 英国的“私人逮捕”制度 | 第28-29页 |
(三) 日本“对现行犯的逮捕”制度 | 第29-30页 |
四、完善我国扭送制度的设想 | 第30-41页 |
(一) 明确扭送的性质 | 第31页 |
(二) 明确扭送的适用情形 | 第31-34页 |
1. 正在实行犯罪或者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 第32-33页 |
2. 通缉在案的 | 第33页 |
3. 越狱逃跑的 | 第33-34页 |
4. 正在被追捕的 | 第34页 |
(三) 明确扭送的时间限度及行为方式 | 第34-36页 |
1. 扭送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实施 | 第34-35页 |
2. 扭送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 | 第35-36页 |
(四) 明确扭送主体和扭送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 第36-40页 |
1. 扭送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36-38页 |
2. 扭送对象的权利与义务 | 第38-40页 |
(五) 完善扭送的后续程序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