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讲史类变文的流变
内容提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2-4页 |
绪论 | 第4-6页 |
第一章 变文中历史故事的形成 | 第6-31页 |
第一节 伍子胥故事的形成 | 第6-9页 |
第二节 王昭君故事的形成 | 第9-13页 |
第三节 王陵、季布、李陵故事的形成 | 第13-17页 |
第四节 韩擒虎故事的形成 | 第17-21页 |
第五节 张义潮、张淮深变文 | 第21-25页 |
第六节 慧远、叶净能、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形成 | 第25-31页 |
第二章 敦煌讲史类变文的民间特质 | 第31-51页 |
第一节 变文编创的民间特点及其与历史的关系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变文中的民间文学和宗教文学母题 | 第33-37页 |
第三节 变文所反映的民间复仇观和果报观 | 第37-40页 |
第四节 人物形象及情节内容的夸张离奇 | 第40-43页 |
第五节 内容的重复及程式化套语的运用 | 第43-46页 |
第六节 语言及体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 第46-51页 |
第三章 敦煌讲史类故事在后世的流变 | 第51-62页 |
第一节 伍子胥故事的流变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王昭君故事的流变 | 第53-56页 |
第三节 王陵、季布、李陵故事的流变 | 第56-58页 |
第四节 韩擒虎故事的流变 | 第58-60页 |
第五节 慧远、明皇游月宫、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流变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敦煌讲史类变文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 | 第62-74页 |
第一节 思想旨趣的传承和变异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入话和家门 | 第65-67页 |
第三节 韵散相间的行文模式 | 第67-69页 |
第四节 套语的运用 | 第69-71页 |
第五节 程式化描写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