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关于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关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文献总结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9-31页 |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19-20页 |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0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23页 |
·深度访谈法 | 第20-21页 |
·焦点团体访谈 | 第2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具体资料收集的过程 | 第22-23页 |
·资料分析的方法 | 第23页 |
·样本情况 | 第23-29页 |
·憧憬和希望: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工人" | 第24-27页 |
·孤独与寂寞:童年消逝在留守的时光里 | 第27页 |
·遥远的距离"美":身在城市,心却感觉离这个城市好远 | 第27-29页 |
·研究的可信度 | 第29页 |
·研究伦理与限制 | 第29-31页 |
·研究伦理 | 第29-30页 |
·研究限制 | 第30-31页 |
第3章 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现状 | 第31-41页 |
·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31-32页 |
·来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现状 | 第32-35页 |
·教育资源不对等下的压力与无奈 | 第32-33页 |
·家庭教养方式单一化下亲子关系的疏离与冲突 | 第33-34页 |
·"陌生人"社会环境下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与断裂 | 第34页 |
·不良因素影响下行为偏差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35页 |
·复杂就业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 第35页 |
·影响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家庭因素 | 第36-38页 |
·学校因素 | 第38页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41-46页 |
·"自我认知"的概念 | 第41页 |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 第41-44页 |
·具备解读周围环境的能力,开始自我认知的初步尝试 | 第41-42页 |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来沪青少年缺乏理性看待自己的正确态度 | 第42-43页 |
·自我定位的混乱,让来沪青少年对上海抱有某种复杂的情感 | 第43-44页 |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5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体验"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46-51页 |
·自我体验的概念 | 第46页 |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体验" | 第46-50页 |
·自强不息,快乐生活 | 第46-47页 |
·敏感多疑,自卑心理作祟 | 第47-48页 |
·情绪起伏跌宕,缺乏稳定性 | 第48-49页 |
·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封闭意识 | 第49-50页 |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体验"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第6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调控"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51-55页 |
·自我调控的概念 | 第51页 |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调控"及其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51-54页 |
·缺乏自制力 | 第51-52页 |
·独立意识强烈 | 第52-53页 |
·缺乏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 | 第53-54页 |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调控"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7章 来沪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对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启发 | 第55-60页 |
·来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来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原则 | 第56页 |
·来沪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与内容 | 第56-58页 |
·来沪青少年"自我认知"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57页 |
·来沪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57-58页 |
·来沪青少年"自我调控"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8章 总结与思考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来沪青少年) | 第67-69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家长/学校老师) | 第69-70页 |
附录三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 第70-73页 |
附录四 来沪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表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