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小金海棠遗传多样性及其Apf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遗传转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15页
英文摘要第15-2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3-61页
 1.1 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研究现状第23-37页
  1.1.1 调查、收集和保存第23-25页
   1.1.1.1 调查和收集第23-24页
   1.1.1.2 保存第24-25页
  1.1.2 种类、数量和分布第25页
  1.1.3 起源与演化第25-31页
   1.1.3.1 属的起源与组系间演化第25-29页
   1.1.3.2 种间演化关系与栽培苹果的起源第29-31页
  1.1.4 孢粉学研究第31页
  1.1.5 细胞学研究第31-32页
  1.1.6 同工酶研究第32页
  1.1.7 形态与分类第32-33页
  1.1.8 抗逆境生物学特性第33-35页
   1.1.8.1 耐盐性第33-34页
   1.1.8.2 耐旱和耐热性第34页
   1.1.8.3 耐涝性第34页
   1.1.8.4 抗寒性第34-35页
   1.1.8.5 腐烂病和潜隐病毒第35页
  1.1.9 生物学特性第35-37页
   1.1.9.1 无融合生殖特性第35-36页
   1.1.9.2 杂交亲和性第36页
   1.1.9.3 矮化性第36-37页
 1.2 苹果属植物珍贵基因资源小金海棠研究第37-42页
  1.2.1 小金海棠的植物学特征与分类地位第37-38页
  1.2.2 小金海棠的地理分布、生态特性和区系地理特征第38页
  1.2.3 小金海棠的抗逆境特性第38-40页
   1.2.3.1 小金海棠对铁的吸收及其耐盐性第38-39页
   1.2.3.2 耐旱和耐热性第39页
   1.2.3.3 耐涝性第39页
   1.2.3.4 耐寒性第39-40页
   1.2.3.5 小金海棠对潜隐病毒的抗性第40页
  1.2.4 小金海棠的生物学和园艺特性第40-41页
   1.2.4.1 无融合生殖能力第40页
   1.2.4.2 嫁接亲和性第40-41页
   1.2.4.3 嫁接树的丰产性第41页
  1.2.5 小金海棠及其近缘种类间的演化关系第41-42页
 1.3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苹果资源与利用研究中的应用第42-49页
  1.3.1 分子标记技术在苹果资源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42-46页
   1.3.1.1 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种类第42-43页
   1.3.1.2 分子标记在苹果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43-45页
   1.3.1.3 分子标记在苹果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第45-46页
   1.3.1.4 分子标记与苹果性状的发育和遗传第46页
  1.3.2 常用的基因克隆技术及其苹果基因克隆现状第46-48页
   1.3.2.1 基因克隆主要技术简介第46-47页
   1.3.2.2 苹果基因克隆现状第47-48页
  1.3.3 苹果转基因研究第48-49页
 1.4 植物铁结合蛋白及其基因的研究现状第49-61页
  1.4.1 铁结合蛋白及其基因研究的意义第49-50页
  1.4.2 铁结合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第50-54页
   1.4.2.1 铁结合蛋白结构第50-51页
   1.4.2.2 动植物铁结合蛋白结构上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第51-52页
   1.4.2.3 铁结合蛋白的功能第52-53页
   1.4.2.4 铁结合蛋白对铁的吸收和释放及其影响因子第53-54页
  1.4.3 植物铁结合蛋白基因的结构第54-55页
  1.4.4 铁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第55-59页
   1.4.4.1 动植物铁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第55-56页
   1.4.4.2 铁与铁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第56-58页
   1.4.4.3 铁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第58-59页
   1.4.4.4 影响铁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非铁因子第59页
  1.4.5 铁结合蛋白基因的体外重组与转基因研究第59-61页
第二部分 引言第61-64页
 2.1 论文立题的原由和基本的研究思路第61-62页
 2.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62-63页
  2.2.1 研究小金海棠遗传多样性的目的和意义第62页
  2.2.2 克隆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的目的和意义第62-63页
 2.3 论文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第63-64页
  2.3.1 小金海棠种的遗传基础和遗传多样性第63页
  2.3.2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第63页
  2.3.3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和对小麦的遗传转化第63-64页
第三部分 小金海棠种的遗传基础、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64-74页
 3.1 材料第64-65页
  3.1.1 群体的选择、取样和分析样本的准备第64页
  3.1.2 用于基因组DNA提取的叶片材料第64-65页
  3.1.3 主要试剂和药品第65页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65页
 3.2 方法第65-67页
  3.2.1 DNA的提取第65-66页
  3.2.2 DNA样品纯度、浓度检测及PCR反应第66页
  3.2.3 原始数据的统计第66页
  3.2.4 遗传关系的分析第66-67页
  3.2.5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7页
  3.2.6 AMOVA分析第6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7-74页
  3.3.1 用于RAID分析的基因组DNA模板的浓度和质量第67-68页
  3.3.2 RAPD带的多态性第68-69页
  3.3.3 小金海棠种内不同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第69-71页
  3.3.4 小金海棠两个世代间全部分析个体的遗传关系第71-72页
  3.3.5 小金海棠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第72页
  3.3.6 小金海棠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在世代间的变化第72-73页
  3.3.7 小金海棠遗传变异的AMOVA分析第73-74页
第四部分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特性、结构预测第74-90页
 4.1 材料第74-75页
  4.1.1 植物材料第74页
  4.1.2 克隆用载体和菌株第74页
  4.1.3 主要试剂和药品第74-75页
  4.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75页
 4.2 方法第75-80页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5页
  4.2.2 特异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第75页
  4.2.3 PCR产物的克隆第75-79页
   4.2.3.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5-76页
   4.2.3.2 连接第76页
   4.2.3.3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76-77页
   4.2.3.4 阳性克隆细菌的增殖第77页
   4.2.3.5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第77-79页
   4.2.3.6 重组质粒的PCR和酶切鉴定第79页
  4.2.4 重组质粒的测序第79页
  4.2.5 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79-80页
  4.2.6 基因的结构分析第80页
  4.2.7 蛋白质特性分析与结构预测第8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0-90页
  4.3.1 不同温度特异PCR的扩增结果与PCR产物的克隆第80-81页
  4.3.2 重组质粒的PCR和酶切鉴定第81-82页
  4.3.3 克隆片段的测序结果第82-83页
  4.3.4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第83-84页
  4.3.5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第84-85页
  4.3.6 小金海棠和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的结构比较第85-86页
  4.3.7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的特性和结构预测第86-90页
   4.3.7.1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的基本特性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第86-87页
   4.3.7.2 小金海棠和大豆铁结合蛋白的滴定曲线第87页
   4.3.7.3 小金海棠铁和大豆结合蛋白信号肽可能的断裂点第87-88页
   4.3.7.4 点阵图第88页
   4.3.7.5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的理化特性曲线第88-89页
   4.3.7.6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中特征位点查找第89页
   4.3.7.7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第89-90页
第五部分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和转化小麦的初步研究第90-98页
 5.1 材料第90-91页
  5.1.1 用于遗传转化的小麦材料第90页
  5.1.2 质粒和菌株第90页
  5.1.3 主要的酶和试剂第90页
  5.1.4 使用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第90-91页
  5.1.5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91页
 5.2 方法第91-95页
  5.2.1 pBFK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1-92页
  5.2.2 遗传转化材料的选取、外植体的处理和愈伤组织的获得第92-93页
  5.2.3 基因枪轰击前的准备及轰击的步骤和方法第93-95页
  5.2.4 基因枪轰击后愈伤组织的恢复培养和转化子的筛选第9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5-98页
  5.3.1 目标基因和pBI121载体连接前的准备第95-96页
  5.3.2 pBFKna植物表达载体的酶切及PCR验证第96页
  5.3.3 用于基因枪轰击的PBFKna重组质粒DNA的制备第96-97页
  5.3.4 小麦转化子的初步筛选结果第97-98页
第六部分 讨论第98-104页
 6.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第98页
 6.2 RAPD标记与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第98-99页
 6.3 苹果属无融合生殖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来源第99-101页
 6.4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及其同源性分析第101页
 6.5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问题第101-102页
 6.6 质粒DNA的提取第102页
 6.7 表达载体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第102-104页
第七部分 结论第104-106页
 7.1 小金海棠种的遗传基础第104页
 7.2 小金海棠群体的遗传结构第104页
 7.3 小金海棠遗传多样性的来源第104-105页
 7.4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第105页
 7.5 小金海棠铁结合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5页
 7.6 对小麦的遗传转化第105页
 7.7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附录第118-128页
缩写表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蚂蚁与舞草互惠共生关系研究
下一篇:旋转气固多相流分离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