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21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哮病 | 第13页 |
·喘病 | 第13-14页 |
·哮喘 | 第14页 |
2 研究哮病古代内科文献与学术源流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4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 第18-21页 |
文献综述 (一) 哮病古代文献的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 关于哮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21-23页 |
·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宿根 | 第22-23页 |
2 关于哮病方剂的研究 | 第23-24页 |
3 针灸 | 第24页 |
4 医家医案 | 第24-27页 |
5 总结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文献综述 (二) 张仲景辨治喘证研究概述 | 第29-39页 |
1 喘证的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外感淫邪 | 第29页 |
·痰饮内阻 | 第29页 |
·脏腑虚弱 | 第29页 |
·阳明实热 | 第29-30页 |
2 喘证的分类 | 第30-32页 |
·依据六经辨证分类 | 第30页 |
·依据喘证兼次症分类 | 第30-31页 |
·依据喘证病机分类 | 第31-32页 |
3 喘证的治疗 | 第32-36页 |
·治疗原则 | 第32页 |
·治法与方药 | 第32-36页 |
4 总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正文 | 第39-175页 |
1 哮病的中医病名历史沿革与含义考辨 | 第39-47页 |
·哮病病名历史源流概述 | 第39-42页 |
·哮病病名含义考辨 | 第42-47页 |
·带有哮字的一类名称 | 第42-43页 |
·带有喘字的一类名称 | 第43-44页 |
·带有齁字的一类名称 | 第44页 |
·带呷或呴字的词语 | 第44-47页 |
2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哮病的认识 | 第47-65页 |
·概述 | 第48-50页 |
·对人体呼吸的认识 | 第48-49页 |
·哮病病名的记载 | 第49页 |
·哮病的病因病机 | 第49-50页 |
·哮病的治疗 | 第50页 |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第50-65页 |
·甲骨文关于哮病的记载 | 第50-51页 |
·《周礼》 | 第51-52页 |
·马王堆汉墓医书 | 第52-53页 |
·对喘的记载 | 第52页 |
·喘息为"五音"之一 | 第52-53页 |
·喘息为房事不当时出现的一种症状 | 第53页 |
·以喝喝如喘为少阴脉是动病 | 第53页 |
·《黄帝内经》 | 第53-60页 |
·关于呼吸的认识 | 第53-54页 |
·关于喘与哮的记载 | 第54-57页 |
·关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7-58页 |
·关于哮病病性、病理因素的认识 | 第58页 |
·关于哮病治疗的认识 | 第58-59页 |
·关于如何预防哮病的认识 | 第59页 |
·关于哮病与脏腑的关系 | 第59-60页 |
·《难经》 | 第60-61页 |
·关于喘字的含义 | 第60页 |
·关于喘病的认识 | 第60-61页 |
·对"经主喘咳寒热"的认识 | 第61页 |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 第61-63页 |
·《神农本草经》 | 第63-65页 |
3 晋唐时期对哮病的认识 | 第65-83页 |
·概述 | 第66-68页 |
·病名 | 第66-67页 |
·病因病机 | 第67-68页 |
·治疗 | 第68页 |
·预防 | 第68页 |
·晋唐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第68-83页 |
·晋·王叔和《脉经》 | 第69页 |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第69-70页 |
·晋·葛洪《肘后方》《抱朴子内篇》 | 第70-71页 |
·《中藏经》 | 第71-72页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第72-75页 |
·"呷嗽"首现 | 第73页 |
·列哮病三候 | 第73页 |
·详述致病之源 | 第73-74页 |
·预防以养生方导引法为主 | 第74-75页 |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第75-79页 |
·病名多样 | 第75-76页 |
·病因病机详实 | 第76-77页 |
·治方丰富 | 第77-79页 |
·针灸治疗 | 第79页 |
·唐·王焘《外台秘要》 | 第79-83页 |
·病名 | 第80页 |
·治疗 | 第80页 |
·方后食忌 | 第80-81页 |
·针灸取穴 | 第81-83页 |
4 宋元时期对哮病的认识 | 第83-113页 |
·概述 | 第85-87页 |
·病名 | 第85页 |
·病因病机 | 第85-86页 |
·治疗 | 第86-87页 |
·宋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第87-113页 |
·《太平圣惠方》 | 第87-90页 |
·重视风冷之邪致哮 | 第88页 |
·治疗时表散兼化痰 | 第88-89页 |
·以煮散代汤之风的兴起 | 第89页 |
·康复重食治 | 第89-90页 |
·针法与灸法并施 | 第90页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第90-91页 |
·列治方于"痰饮"门下 | 第91页 |
·喜用香燥之品 | 第91页 |
·《圣济总录》 | 第91-94页 |
·病因病机 | 第92页 |
·治疗重化痰饮 | 第92-93页 |
·成药的流行 | 第93-94页 |
·针灸治疗 | 第94页 |
·《博济方》 | 第94-95页 |
·《苏沈良方》 | 第95-96页 |
·《鸡峰普济方》 | 第96页 |
·《普济本事方》 | 第96-97页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97-98页 |
·《严氏济生方》 | 第98页 |
·《仁斋直指方论》 | 第98-100页 |
·首次提出肾主纳气 | 第99页 |
·肾虚型哮病 | 第99-100页 |
·《针灸资生经》 | 第100-101页 |
·哮病病名首次出现 | 第100-101页 |
·丰富哮病针灸取穴 | 第101页 |
·重视按压痛穴 | 第101页 |
·张杲《医说》 | 第101-102页 |
·刘完素及其著作 | 第102-104页 |
·火热致喘 | 第103页 |
·以"清养肺"为则 | 第103-104页 |
·张从正《儒门事亲》 | 第104-105页 |
·李杲及其著作 | 第105-107页 |
·以脾胃立论 | 第105-106页 |
·从脾胃治哮 | 第106-107页 |
·朱丹溪与《金匮钩玄》《丹溪心法》 | 第107-113页 |
·列哮喘证,开体例先河 | 第108页 |
·以痰论杂病,哮专主于痰 | 第108-109页 |
·丹溪治痰特色 | 第109-110页 |
·治哮必用薄滋味,宜大吐 | 第110页 |
·治哮之方 | 第110页 |
·重养生,预防哮病 | 第110-113页 |
5 明代对哮病的认识 | 第113-139页 |
·概述 | 第114-117页 |
·病名 | 第114页 |
·病因病机 | 第114-115页 |
·治疗 | 第115-116页 |
·辨证分型 | 第116-117页 |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第117-139页 |
·戴元礼与《证治要诀》 | 第117-119页 |
·首提哮有"宿根"说 | 第117-118页 |
·哮病证治 | 第118-119页 |
·《普济方》 | 第119页 |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古今医鉴》 | 第119-122页 |
·哮病证治概述 | 第120页 |
·冷痰说与遗传说 | 第120-121页 |
·内服、外敷共治哮病 | 第121页 |
·重饮食养生 | 第121-122页 |
·楼英《医学纲目》 | 第122-124页 |
·中外皆寒证与寒包热证 | 第123页 |
·哮病诱因多样 | 第123页 |
·治方丰富 | 第123页 |
·针灸治疗,汇众家之长 | 第123-124页 |
·虞抟《医学正传》 | 第124-125页 |
·哮、喘之辨 | 第124页 |
·治疗验方 | 第124-125页 |
·李梴《医学入门》 | 第125-126页 |
·哮、喘鉴别 | 第125页 |
·哮病辨证 | 第125-126页 |
·治疗宜忌 | 第126页 |
·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 | 第126-128页 |
·倡三因致哮 | 第127页 |
·详述哮病症状 | 第127页 |
·治哮六字诀 | 第127-128页 |
·哮与喘之辨 | 第128页 |
·王肯堂《证治准绳》 | 第128-130页 |
·总结历代之观点 | 第128-129页 |
·论述喘、短气、逆气、哮异同之处 | 第129页 |
·哮与喘的关系 | 第129-130页 |
·朝鲜·许浚《东医宝鉴》 | 第130页 |
·陈文治《诸证提纲》 | 第130-131页 |
·赵献可《医贯》 | 第131-132页 |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 第132页 |
·张景岳《景岳全书》 | 第132-134页 |
·内外合邪,共同为病 | 第133页 |
·治疗分已发未发 | 第133-134页 |
·治疗重视人体阳气、元气 | 第134页 |
·李中梓《医宗必读》 | 第134-136页 |
·喘、短气、哮的鉴别 | 第135-136页 |
·列哮病病因 | 第136页 |
·治哮宜忌 | 第136页 |
·秦昌遇《症因脉治》 | 第136-139页 |
·首辨哮与喘 | 第137页 |
·详述哮病症、因、脉、治 | 第137-139页 |
6 清代对哮病的认识 | 第139-165页 |
·概述 | 第140-144页 |
·病因病机 | 第140-141页 |
·治疗 | 第141-142页 |
·辨证分型 | 第142-144页 |
·据诱因分型 | 第142-143页 |
·据虚实分型 | 第143-144页 |
·清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 第144-165页 |
·陈士铎及其著作 | 第144-145页 |
·将哮列于实喘之内 | 第144-145页 |
·陈士铎治疗哮病特色 | 第145页 |
·哮属喘之阳证、实证 | 第145页 |
·李用粹《证治汇补》 | 第145-148页 |
·哮病定义 | 第146页 |
·哮病病因 | 第146页 |
·哮病症状 | 第146页 |
·哮与喘之辨 | 第146-147页 |
·哮病治疗 | 第147-148页 |
·张璐《张氏医通》 | 第148-149页 |
·哮病证治概述 | 第148-149页 |
·哮病冬病夏治法 | 第149页 |
·陈德求《医学传灯》 | 第149-150页 |
·哮病因机 | 第149页 |
·治疗分外感与内伤 | 第149-150页 |
·药后食忌 | 第150页 |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 | 第150页 |
·高士宗《医学真传》 | 第150-151页 |
·顾靖远《顾松园医镜》 | 第151-152页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第152-153页 |
·内因为本,外因为表,内外合邪致哮 | 第152-153页 |
·丰富哮病证型分类 | 第153页 |
·哮病治疗 | 第153页 |
·叶天士治哮验案分析 | 第153页 |
·何梦瑶《医碥》 | 第153-155页 |
·哮病证治概述 | 第154页 |
·治痰特色 | 第154-155页 |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 第155-156页 |
·哮病病因 | 第155页 |
·哮病治疗 | 第155-156页 |
·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 | 第156-157页 |
·对喘、促、哮三者进行辨析 | 第156-157页 |
·哮病治疗特色 | 第157页 |
·陈修园及其著作 | 第157-159页 |
·哮病病因 | 第158页 |
·治方重药物炮制法 | 第158页 |
·哮病治疗重视外治法 | 第158-159页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第159-160页 |
·提出哮病病位在气管 | 第159页 |
·治疗重气血 | 第159-160页 |
·林珮琴《类证治裁》 | 第160-162页 |
·哮病发病重宿根 | 第160-161页 |
·哮病辨证重诱因与虚实 | 第161页 |
·哮病治疗 | 第161-162页 |
·唐宗海与《血证论》 | 第162页 |
·方仁渊《哮喘论治》 | 第162-165页 |
·辨证分虚实两途 | 第163页 |
·强调"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兼宜治肺" | 第163-165页 |
7 有关哮病若干问题的思考 | 第165-175页 |
·哮、喘、短气、上气、少气、气促之辨 | 第165-166页 |
·从紫金丹看"砒石除哮" | 第166-168页 |
·浅论"哮专主于痰" | 第168-170页 |
·哮之宿根辨析 | 第170-172页 |
·关于哮病辨证的思考 | 第172-173页 |
·从饮食角度看"治哮必用薄滋味" | 第173-175页 |
结语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个人简历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