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反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2章 差异进化算法和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21-39页 |
·差异进化算法 | 第21-25页 |
·产生初始种群 | 第22页 |
·变异操作 | 第22-23页 |
·交叉操作 | 第23-24页 |
·选择操作 | 第24页 |
·适应度函数 | 第24-25页 |
·岩土塑性理论 | 第25-28页 |
·加-卸载准则 | 第25-26页 |
·流动法则 | 第26页 |
·强化法则 | 第26-27页 |
·强化参数 | 第27页 |
·一致性条件 | 第27-28页 |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解法 | 第28-30页 |
·割线刚度迭代法 | 第28-29页 |
·切线刚度迭代法 | 第29页 |
·常刚度迭代法 | 第29页 |
·修正切线刚度法 | 第29-30页 |
·返回映射算法(Return Mapping Algorithm)的原理 | 第30-38页 |
·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30-31页 |
·返回映射算法的表达式 | 第31-32页 |
·von Mises模型的返回映射算法 | 第32-34页 |
·Mohr-Coulomb模型的返回映射算法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的编制 | 第39-57页 |
·有限元(FEM)计算程序的介绍 | 第39-42页 |
·有限元计算程序的类结构 | 第42-48页 |
·利用ANSYS的节点和单元文件转换本程序的前处理 | 第48页 |
·有限元程序计算结果与tecplot后处理软件接口程序的编制 | 第48-49页 |
·有限元程序的模拟结果与解析法结果对比 | 第49-50页 |
·有限元程序的模拟计算 | 第50-55页 |
·地基加载模拟仿真 | 第50-53页 |
·基于强度折减的边坡隧道弹塑性有限元模拟 | 第53-54页 |
·隧道弹塑性有限元模拟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智能位移反分析程序(EEOS)的编制 | 第57-71页 |
·智能位移反分析程序原理 | 第57-59页 |
·智能位移反分析程序编制流程 | 第59-60页 |
·隧道围岩参数反演算例1 | 第60-65页 |
·参数反演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变异因子F和交叉因子CR的迭代比较 | 第62-63页 |
·差异策略不同的迭代步比较 | 第63-65页 |
·隧道围岩参数反演算例2 | 第65-69页 |
·差异策略的收索迭代比较 | 第66-67页 |
·控制参数不同的迭代步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EEOS位移反分析程序地铁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 第71-99页 |
·大连学海区间地铁隧道工程概况 | 第71-73页 |
·监测和信息反馈动态施工 | 第73-75页 |
·监测点的布设 | 第75-76页 |
·隧道施工中对监测数据的分析 | 第76-82页 |
·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 第77-78页 |
·洞周收敛和拱顶沉降数据分析 | 第78-80页 |
·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 第80页 |
·管线的沉降监测 | 第80-81页 |
·爆破震速的监测 | 第81-82页 |
·隧道围岩弹性参数的反演 | 第82-83页 |
·荷载-结构模型计算结构受力 | 第83-86页 |
·大连学苑广场地铁车站工程概况 | 第86-97页 |
·大断面地铁车站的参数反分析 | 第88-90页 |
·地铁车站CRD法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90-96页 |
·参数强度折减模拟塑性区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