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转换层的类型 | 第14-15页 |
| ·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 第15-16页 |
| ·内部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形式 | 第15-16页 |
| ·外围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形式 | 第16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文章内容安排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 | 第18-29页 |
| ·转换层的设置高度 | 第18页 |
| ·转换层转换构件的传力途径 | 第18-19页 |
| ·转换层上、下刚度控制 | 第19-20页 |
|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转换层上、下刚度控制 | 第19页 |
| ·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转换层上、下刚度控制 | 第19-20页 |
| ·转换层下部结构落地剪力墙、筒体及框支柱的布置 | 第20-21页 |
| ·落地剪力墙和筒体洞口布置 | 第21页 |
| ·底部加强部位结构的内力调整 | 第21-23页 |
| ·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 第22页 |
| ·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 | 第22页 |
| ·薄弱层 | 第22-23页 |
| ·框支柱的内力 | 第23页 |
| ·转换构件的设计与构造 | 第23-27页 |
| ·框支梁的设计 | 第23-25页 |
| ·截面控制 | 第23页 |
| ·剪力控制 | 第23-24页 |
| ·内力计算 | 第24页 |
| ·构造要求 | 第24-25页 |
| ·框支柱的设计 | 第25-26页 |
| ·截面控制 | 第25页 |
| ·剪力控制 | 第25页 |
| ·弯矩、剪力和轴力控制 | 第25-26页 |
| ·构造要求 | 第26页 |
| ·框支层楼板的设计 | 第26-27页 |
| ·结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 ·结构计算要求 | 第27页 |
| ·结构计算模型 | 第27-29页 |
| ·薄壁杆件模型 | 第27-28页 |
| ·壳元模型 | 第28页 |
| ·墙元模型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结构概念设计 | 第29-37页 |
| ·工程简介 | 第29-30页 |
| ·结构方案及布置 | 第30-37页 |
| ·竖向承重构件及抗侧力构件的概念设计 | 第31-33页 |
| ·结构平面布置的概念设计 | 第33-34页 |
| ·结构体系布置的概念设计 | 第34-35页 |
| ·结构构造措施及施工要求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结构计算及结构分析 | 第37-62页 |
| ·荷载取值 | 第37-38页 |
| ·竖向荷载 | 第37页 |
| ·风荷载 | 第37页 |
| ·雪荷载 | 第37-38页 |
| ·地震作用 | 第38-40页 |
| ·抗震设防目标 | 第38页 |
| ·基本参数 | 第38页 |
| ·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第38-40页 |
|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 第40-41页 |
| ·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 | 第41页 |
| ·计算分析方法 | 第41页 |
| ·计算程序及计算模型 | 第41-42页 |
| ·计算参数的调整 | 第42页 |
| ·连梁刚度的折减 | 第42页 |
| ·现浇楼面梁刚度的放大 | 第42页 |
| ·梁的扭矩折减 | 第42页 |
| ·框架梁端弯矩调幅 | 第42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62页 |
| ·周期比 | 第42-45页 |
| ·有效质量系数 | 第45页 |
| ·位移比 | 第45-48页 |
| ·剪重比 | 第48-51页 |
| ·楼层侧向刚度比与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 | 第51-56页 |
| ·楼层侧向刚度比 | 第51-54页 |
| ·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抗剪承载力 | 第54-56页 |
| ·结构稳定分析 | 第56-58页 |
| ·重力P-△效应 | 第56-57页 |
| ·整体倾覆验算 | 第57-58页 |
|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58-62页 |
| ·弹性动力时程计算 | 第58-60页 |
| ·弹性动力时程结果分析及处理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结构构件设计及构造措施 | 第62-69页 |
| ·普通梁、板的设计 | 第62页 |
| ·剪力墙设计 | 第62页 |
| ·框支框架、框支剪力墙设计 | 第62-69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 第62-64页 |
| ·结构离散化 | 第62-63页 |
| ·单元分析 | 第63页 |
| ·单元集成 | 第63-64页 |
| ·求解方程,得出节点位移 | 第64页 |
| ·由节点位移计算单元的应变与应力 | 第64页 |
| ·实际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64-67页 |
| ·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处理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