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取代磷钨杂多化合物对燃料油氧化脱硫的催化作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9页 |
·燃料油脱硫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燃料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16-18页 |
·燃料油加氢脱硫技术 | 第18-19页 |
·燃料油非临氢脱硫技术 | 第19-33页 |
·吸附脱硫 | 第19-21页 |
·萃取脱硫 | 第21-22页 |
·催化裂化脱硫 | 第22-23页 |
·烷基化脱硫 | 第23-24页 |
·生物脱硫 | 第24-26页 |
·膜分离脱硫 | 第26-27页 |
·离子液体脱硫 | 第27-28页 |
·氧化脱硫 | 第28-33页 |
·H_2O_2/羧酸 | 第29-30页 |
·H_2O_2/杂多化合物 | 第30页 |
·H_2O_2/固体催化剂 | 第30-31页 |
·超声波氧化脱硫 | 第31页 |
·光催化氧化脱硫 | 第31-32页 |
·有机过氧化物,空气,氧气和臭氧氧化体系脱硫技术 | 第32-33页 |
·杂多化合物概述 | 第33-36页 |
·杂多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 第33-35页 |
·杂多化合物的结构 | 第33-35页 |
·杂多化合物的特性 | 第35页 |
·杂多化合物的制备 | 第35页 |
·杂多化合物的催化作用 | 第35-36页 |
·作酸性催化剂 | 第36页 |
·作氧化还原催化剂 | 第36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模拟油样的配制 | 第40页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实验步骤 | 第40-43页 |
·不同过渡金属取代磷钨杂多季铵盐的制备 | 第40-41页 |
·不同过渡金属取代磷钨杂多季铵盐的表征 | 第41页 |
·油品中硫化物的脱除实验 | 第41页 |
·模拟油品脱硫 | 第41页 |
·催化裂化柴油脱硫 | 第41页 |
·油品中硫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铜取代磷钨杂多化合物的表征分析 | 第43-47页 |
·四丁基铜取代磷钨杂多酸铵表征分析 | 第43-45页 |
·红外光谱图 | 第43-44页 |
·紫外光谱图 | 第44-45页 |
·十六烷基三甲基铜取代磷钨杂多酸铵表征分析 | 第45-47页 |
·红外光谱图 | 第45-46页 |
·紫外光谱图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油品催化氧化脱硫的研究 | 第47-64页 |
·催化剂、溶剂及萃取剂对油品脱硫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催化剂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溶剂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萃取剂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四丁基铜取代杂多酸铵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 第49-55页 |
·反应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49-53页 |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H_2O_2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53页 |
·催化剂在催化裂化柴油中的应用 | 第53-55页 |
·十六烷基三甲基铜取代杂多酸铵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 第55-62页 |
·反应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5-58页 |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H_2O_2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7页 |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 | 第58-59页 |
·催化剂在催化裂化柴油中的应用 | 第59-62页 |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H_2O_2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61页 |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