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 ·一氧化氮与过氧亚硝酸根离子 | 第10-22页 |
| ·NO在动物体内的产生及生理功能 | 第10-11页 |
| ·NO在植物体内的产生及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 ·过氧亚硝酸根离子(ONOO~-)在生物体内的产生 | 第12-13页 |
| ·过氧亚硝酸根离子的反应途径 | 第13-14页 |
| ·过氧亚硝酸根离子的性质 | 第14-15页 |
| ·强氧化性 | 第14页 |
| ·硝化反应 | 第14页 |
| ·引发自由基链反应 | 第14页 |
| ·ONOO~-与NO反应性的差别 | 第14-15页 |
| ·ONOO~-的生理、病理损伤 | 第15-16页 |
| ·生理作用 | 第15页 |
| ·病理损伤作用 | 第15页 |
|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第15-16页 |
| ·ONOO~-对DNA的损伤及生物效应 | 第16-19页 |
| ·ONOO~-对DNA碱基的修饰 | 第16-19页 |
| ·ONOO~-引起DNA的损伤与癌症 | 第19页 |
| ·ONOO~-与NO反应性的差别 | 第19-21页 |
| ·防止ONOO~-的产生 | 第19-20页 |
| ·ONOO~-的清除 | 第20-21页 |
| ·ONOO~-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 ·荧光探针氧化法 | 第21-22页 |
| ·化学发光探针法 | 第22页 |
| ·细胞分裂素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 第22-24页 |
| ·细胞分裂素的结构 | 第22-23页 |
| ·细胞分裂素的功能 | 第23-24页 |
| ·NO和细胞分裂素的互作 | 第24页 |
| ·论文的立题根据和目标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 2 过氧亚硝酸根离子与玉米素反应产物的结构分析 | 第29-52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 ·ONOO~-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 ·ONOO~-与玉米素的反应条件 | 第30-31页 |
| ·反应产物的分离及制备 | 第31页 |
| ·纯度的检测 | 第31页 |
| ·反应产物的结构分析 | 第31-33页 |
| ·液相质谱条件 | 第31-32页 |
| ·高分辨ESI-TOF质谱测定条件 | 第32页 |
| ·化学还原法 | 第32页 |
| ·核磁测定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50页 |
| ·玉米素和ONOO~-的反应条件 | 第33-36页 |
| ·制备色谱流动相的选择 | 第36页 |
| ·制备色谱样品溶液的预处理和产物的富集 | 第36页 |
| ·反应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36-50页 |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 ·高分辨质谱测定产物的分子式 | 第38页 |
| ·产物的二级质谱分析 | 第38页 |
| ·化学还原法测定 | 第38-43页 |
| ·核磁测定 | 第43-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3 过氧亚硝酸根离子与玉米素反应产物的机理探讨 | 第52-61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碳酸氢钠对反应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溶液的PH对反应的影响 | 第53页 |
| ·玉米素和ONOO~-的浓度对反应的影晌 | 第5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3-58页 |
| ·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4-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HPLC-MS/MS法测定动物源食品中类固醇激素残留量 | 第61-72页 |
| ·前言 | 第61-63页 |
|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3页 |
|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第63页 |
| ·样品处理 | 第63-64页 |
| ·样品提取 | 第63页 |
| ·样品净化 | 第63-64页 |
| ·液相色谱与质谱条件 | 第64-65页 |
| ·液相条件 | 第64页 |
| ·质谱条件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 ·提取液的选择 | 第65页 |
| ·萃取柱的选择 | 第65页 |
| ·淋洗剂比例的选择 | 第65-67页 |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7-68页 |
|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68页 |
| ·线性范围 | 第68页 |
| ·方法的检出限 | 第68页 |
|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 | 第68-69页 |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69页 |
| ·方法的应用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