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病菌G蛋白及MAPK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G 蛋白及MAPK信号途径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第18-38页
   ·异三聚体G蛋白信号途径研究进展第18-23页
     ·异三聚体G蛋白信号途径概述第18-20页
     ·G蛋白信号途径在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其他真菌中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G蛋白信号途径在稻瘟病菌中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MAPK信号途径概述第23-28页
     ·MAPK级联信号途径在S.cerevisiae等其他真菌中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MAPK信号途径在稻瘟病菌致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展望第28页
 参考文献第28-38页
第一章 G蛋白调控因子MoRGS基因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第38-7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6页
   ·供试菌株第41页
   ·酵母菌株培养条件第41页
   ·MoRGS基因的克隆及蛋白序列分析第41-42页
     ·MoRGS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第41页
     ·MoRgs蛋白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第41-42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DNA、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42页
   ·酵母双杂交第42页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第42页
     ·酵母双杂交LacZ活性检测第42页
   ·co-IP分析第42-43页
   ·MoRGS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43-44页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43页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43-44页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验证第44页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测第44页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和营养生长测定第44页
     ·突变体的自溶现象观察和菌丝疏水性测定第44页
     ·突变体的产孢量及孢子萌发提前分析第44页
   ·突变体的胞内cAMP浓度测定第44-45页
   ·突变体的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分析第45页
   ·突变体的水稻叶鞘侵染观察第45页
   ·突变体的有性生殖测定第45页
   ·突变体的胞外漆酶及过氧化酶活性分析第45页
   ·MoRGS基因的定位分析第45-46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6页
 2 结果分析第46-68页
   ·稻瘟病菌编码8个RGS蛋白第46-47页
   ·MoRGS基因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表达分析第47-48页
   ·RGS蛋白与Ga亚基相互作用第48-50页
   ·MoRGS基因的敲除及突变体的获得第50-55页
   ·MoRGS1和MoRGS4调控营养生长, MoRGS1参与调控细胞壁的完整性第55-57页
   ·MoRGS1和MoRGS4参与气生菌丝的疏水性第57-58页
   ·RGS蛋白调控胞内的cAMP水平第58-59页
   ·MoRGS基因参与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生第59-60页
   ·MoRGS基因参与芽管的生长和附着胞的分化第60-61页
   ·MoRGS1基因参与附着胞的形成和成熟过程第61-62页
   ·MoRGS1、MoRGS3、MoRGS4和MoRGS7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过程第62-63页
   ·MoRGS基因调控致病因子Pth1l的转录第63-64页
   ·MoRGS1和MoRGS4参与有性生殖第64-65页
   ·MoRGS4调控胞外漆酶和胞外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第65-67页
   ·MoRGS基因的表达和定位分析第67-68页
 3 讨论第68-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第二章 腺苷酸环化酶相关基因MoCAP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第78-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5页
   ·供试菌株第81页
   ·酵母菌株培养条件第81-82页
   ·MoCap1的蛋白序列分析第82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DNA、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82页
   ·酵母双杂交第82页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第82页
     ·酵母双杂交LacZ活性检测第82页
   ·酵母互补分析第82页
   ·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82-83页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82-83页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83页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验证第83页
   ·生物学表型分析第83-84页
     ·菌落形态和营养生长测定第83页
     ·产孢量分析第83-84页
     ·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测定第84页
   ·胞内cAMP浓度测定第84页
   ·水稻叶鞘侵染观察第84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84-85页
 2 结果分析第85-93页
   ·MoCap1氨基酸序列结构特征分析第85-86页
   ·MoCAP1是与Mac1相互作用的基因第86页
   ·MoCAP1是S.cerevisiae SRV2的同源基因第86-87页
   ·MoCAP1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获得第87-88页
   ·MoCAP1参与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过程第88-90页
   ·MoCAP1参与分生孢子芽管的分化和附着胞的形态建成第90页
   ·MoCAP1参与调控Ras和Mac1的表达及胞内的cAMP水平第90-92页
   ·加入外源的cAMP可部分抑制AMocap1突变体的表型缺陷第92页
   ·MoCAP1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过程第92-93页
   ·MoCAP1参与附着胞侵入和侵染菌丝扩展过程第93页
 3 讨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2页
第三章 磷酸二酯酶基因MoPDEL和MoPDEH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第102-1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5-109页
   ·供试菌株第105页
   ·MoPDEL和MoPDEH基因的克隆及蛋白序列分析第105页
     ·MoPDEL和MoPDEH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第105页
     ·MoPdeL和MoPdeH蛋白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第105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DNA、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105-106页
   ·MoPDEL和MoPDEH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106-107页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106页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106-107页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验证第107页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测第107-108页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和营养生长测定第107页
     ·突变体的分生孢子形态观察、产孢量测定和附着胞形成试验第107页
     ·突变体的自溶现象观察和菌丝疏水性测定第107-108页
   ·MPG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子验证第108页
   ·胞内cAMP浓度测定第108页
   ·致病性分析第108页
   ·水稻叶鞘侵染观察第108页
   ·胞外漆酶活性分析第108-109页
   ·Microarray数据分析第109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09页
 2 结果分析第109-129页
   ·MoPdeL和MoPdeH氨基酸序列结构特征分析第109-110页
   ·MoPDEH在与侵染相关阶段高度表达第110-111页
   ·MoPDEL和MoPDEH基因的敲除及双基因敲除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获得第111-114页
   ·MoPDEL和MoPDEH参与分生孢子形态建成和无性繁殖过程第114-116页
   ·MoPDEH参与细胞壁的完整性但不参与营养生长第116-117页
   ·MoPDEH参与气生菌丝的疏水性第117-118页
   ·MoPdeL和MoPdeH均参与调控胞内cAMP水平第118-119页
   ·MoPdeH参与在附着胞形成过程中对表面信号的识别第119-120页
   ·MoPdeH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过程并诱导寄主防卫反应的产生第120-123页
   ·过表达MPG1能部分互补AMopdeH突变体的菌丝疏水性和致病性缺陷第123-124页
   ·MoPdeL和MoPdeH均参与调控胞外漆酶活性第124-125页
   ·MoPDEL和MoPDEH所调控的基因分析第125-126页
   ·MoPdeH调控一些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第126-127页
   ·MoPDEH调控的基因对附着胞形成及致病性的影响第127-129页
 3 讨论第129-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第四章 Pmk1互作基因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第140-1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3-146页
   ·供试菌株第143页
   ·酵母菌株培养条件第143页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和筛选第143页
   ·co-IP分析第143-144页
     ·载体的构建和转化子的验证第143页
     ·Western blot分析第143-144页
   ·Pic1和Pic5的蛋白序列结构分析第144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DNA、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144页
   ·PIC1和PIC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144-145页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144页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144-145页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验证第145页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测第145-146页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和营养生长测定第145页
     ·突变体的产孢量分析第145页
     ·突变体的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测定第145页
     ·突变体的水稻叶鞘侵染观察第145-146页
   ·PIC1和PIC5的定位分析第146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46页
 2 结果分析第146-157页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建立第146页
   ·PIC1和PIC5的编码蛋白与Pmk1相互作用第146-149页
   ·PIC1和PIC5基因的敲除第149-151页
   ·PIC1影响分生孢子的产生但不参与生长和致病过程第151-152页
   ·PIC5参与菌落形态、产孢和附着胞分化第152-153页
   ·PIC5参与致病过程第153页
   ·PIC5在附着胞侵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153-154页
   ·PIC1和PIC5的表达及其编码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第154-157页
 3 讨论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第五章 Mst50互作基因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第164-1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6-170页
   ·供试菌株第166-167页
   ·酵母菌株培养条件第167页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筛选第167页
   ·co-IP分析第167页
     ·载体的构建和转化子的验证第167页
     ·Western blot分析第167页
   ·Mic5和Mic8的蛋白序列结构分析第167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DNA、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167-168页
   ·MIC1和MIC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168页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168页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168页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验证第168页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测第168-169页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和营养生长测定第168-169页
     ·突变体的产孢量分析第169页
     ·突变体的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测定第169页
     ·突变体的水稻叶鞘侵染观察第169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69-170页
 2 结果分析第170-181页
   ·Mst50互作蛋白的筛选第170-171页
   ·Mic5、Mic8、Mic27及Mic29是与Mst50互作的蛋白第171-172页
   ·Mic5和Mic8的氨基酸序列结构特征分析第172-174页
   ·MIC8是S.cerevisiae VPS68的同源基因第174页
   ·MIC5和MIC8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174-175页
   ·MIC5不参与稻瘟病菌的生长、产孢、附着胞形成及致病过程第175-176页
   ·MIC8参与菌丝的营养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第176-177页
   ·MIC8参与对外界胁迫的应答第177-178页
   ·MIC8参与致病过程和侵染菌丝的生长第178-180页
   ·Mic8的表达和定位分析第180-181页
 3 讨论第181-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6页
全文总结第186-188页
本论文创新点第188-190页
附录1第190-21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195页
   ·供试菌株第192页
   ·MoCRZ1基因的克隆及蛋白序列分析第192-193页
     ·MoCRZ1基因的克隆及测序第192-193页
     ·MoCrz1蛋白序列保守结构域分析第193页
   ·稻瘟病菌菌丝体DNA、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193页
   ·酵母互补分析第193页
   ·MoCRZ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193-194页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原生质体转化第193-194页
     ·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194页
     ·敲除突变体的互补验证第194页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观测第194-195页
     ·耐胁迫测定第194-195页
     ·产胞量和附着胞形成观察第195页
     ·致病性分析及洋葱表皮侵入观察第195页
   ·原生质体释放测定第195页
 2 结果分析第195-204页
   ·MoCrz1的氨基酸序列结构特征分析第195-196页
   ·MoCRZ1是S.cerevisiae CRZ1的同源基因第196-197页
   ·MoCRZ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第197-198页
   ·MoCRZ1参与对Ca~(2+)离子的应答第198-199页
   ·MoCRZ1参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附着胞的分化第199-200页
   ·MoCRZ1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过程第200-201页
   ·MoCRZ1参与附着胞的脂类代谢过程第201-202页
   ·MoCRZ1参与膨压的产生和细胞壁完整性第202-203页
   ·MoCRZ1的表达和定位分析第203-204页
 3 讨论第204-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0页
附表1第210-212页
附表2第212-218页
附表3第218-224页
附表4第224-229页
附表5第229-240页
附表6第240-2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拟发表的研究论文第246-248页
致谢第248-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粉虱吡虫啉抗性的监测与机理
下一篇:有机质对除草剂扑草净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