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我国石油贸易的思考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研究目的、范围及意义 | 第7页 |
·本题研究背景 | 第7页 |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结构安排及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0-11页 |
1 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 | 第11-20页 |
·我国石油贸易概况 | 第11-14页 |
·石油贸易以进口为主 | 第11页 |
·石油出口贸易下降 | 第11-12页 |
·石油供需缺口仍逐年增大 | 第12-13页 |
·石油贸易逆差增大 | 第13-14页 |
·我国石油贸易伙伴呈多元化发展 | 第14-16页 |
·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 第14-15页 |
·石油出口的多元化 | 第15-16页 |
·我国石油消费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我国石油期货市场 | 第17页 |
·我国石油贸易的经营主体 | 第17-19页 |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逐步建立 | 第19-20页 |
2 中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 第20-22页 |
·国际石油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 | 第22-23页 |
·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单一 | 第23页 |
·石油能耗高和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 第23-25页 |
3 影响中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因素 | 第25-44页 |
·国际石油贸易环境 | 第25-38页 |
·国际剩余石油探明储量情况 | 第25页 |
·国际原油产量情况 | 第25-27页 |
·国际石油消费量情况 | 第27-28页 |
·国际石油贸易量概况 | 第28-30页 |
·国际石油贸易流向 | 第30-31页 |
·国际石油贸易的特点 | 第31-38页 |
·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激烈 | 第31-32页 |
·国际石油价格走高 | 第32-38页 |
·我国未来用油供需因素 | 第38-42页 |
·石油需求状况 | 第38-41页 |
·石油消费的驱动因素 | 第39-40页 |
·石油消费结构 | 第40-41页 |
·我国石油供给及运输渠道 | 第41-42页 |
·石油供给情况 | 第41-42页 |
·石油运输情况 | 第42页 |
·影响我国石油贸易的其他因素 | 第42页 |
·加入WTO对我国石油贸易的影响 | 第42-44页 |
·石油贸易政策的变化 | 第42-43页 |
·成品油市场竞争激烈 | 第43-44页 |
4 我国石油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44-50页 |
·石油贸易的外交努力 | 第44-46页 |
·石油供给多元化 | 第44-45页 |
·石油贸易多元化发展的努力 | 第45-46页 |
·积极展开同产油国的外交 | 第45页 |
·石油贸易中的军事外交努力 | 第45-46页 |
·石油贸易中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发挥 | 第46-47页 |
·资金和技术优势的运用 | 第46页 |
·拓展海外石油开发项目 | 第46-47页 |
·官民一体的石油储备制度 | 第47-48页 |
·进口石油合理利用的政策 | 第48-49页 |
·成品油定价机制 | 第49-50页 |
5 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策略 | 第50-61页 |
·调节和控制石油消费 | 第50页 |
·保障石油进口 | 第50-56页 |
·积极发展与产油国的合作 | 第50-55页 |
·继续稳定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 | 第50-51页 |
·利用中非经济的互补性大力发展中非石油贸易合作 | 第51-52页 |
·在互利合作的原则下发展中俄石油贸易合作 | 第52-53页 |
·开拓中亚地区石油供应源 | 第53-54页 |
·抓住机遇发展同中南美洲的石油贸易 | 第54页 |
·与东盟石油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 第54-55页 |
·加强同石油消费大国的对话 | 第55页 |
·积极争取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 | 第55-56页 |
·改革石油储备体系 | 第56-58页 |
·石油储备的数量 | 第56-57页 |
·石油储备的方式 | 第57页 |
·石油储备的管理和运营 | 第57-58页 |
·完善石油贸易安全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58-60页 |
·开征燃油税 | 第58页 |
·成品油实现市场化定价 | 第58-59页 |
·石油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 第59-60页 |
·加强石油贸易融资便利,提高石油运输安全系数 | 第60页 |
·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详细摘要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