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信托登记制度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登记的定义 | 第12页 |
二、信托登记之辨析 | 第12-13页 |
三、信托登记的涵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4-20页 |
一、信托登记的效力模式 | 第14-16页 |
二、信托登记的分类 | 第16页 |
三、信托登记的主体 | 第16-18页 |
四、信托登记的对象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信托登记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20-32页 |
第一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0-24页 |
一、安全 | 第20-21页 |
二、效率 | 第21-23页 |
三、秩序 | 第23-24页 |
四、公平 | 第24页 |
第二节 信托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一、物权变动的公示 | 第25-26页 |
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 第26-28页 |
三、信托行为的复合构造 | 第28-30页 |
四、信托登记的二重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其他法域信托登记制度的比较借鉴 | 第32-42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信托登记的分析与借鉴 | 第32-35页 |
一、英国信托法中的信托登记 | 第32-33页 |
二、美国信托法中的信托登记 | 第33-34页 |
三、借鉴的局限性分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信托登记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35-42页 |
一、日本信托登记制度 | 第35-38页 |
二、台湾地区信托登记制度 | 第38-40页 |
三、借鉴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建议 | 第42-53页 |
第一节 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一、登记效力模式过分严格 | 第42-43页 |
二、登记对象分类不清 | 第43-44页 |
三、登记主体不明确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托登记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5-53页 |
一、登记效力模式对抗与生效的选择 | 第45-47页 |
二、登记对象的范围界定 | 第47-49页 |
三、登记主管机关统一与分设的选择 | 第49-50页 |
四、登记申请义务人的确定 | 第50-51页 |
五、其他建议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