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宅基地使用权概述 | 第13-19页 |
| (一)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 第13-15页 |
| 1. 宅基地使用权名称 | 第13页 |
| 2. 宅基地使用权含义 | 第13-14页 |
| 3. 本文所讨论的宅基地使用权 | 第14-15页 |
| (二) 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 | 第15-16页 |
| (三) 传统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 | 第16-19页 |
| 1. (分配的)社会福利性和取得的身份性 | 第16-17页 |
| 2. 取得的无偿性和期限的不确定性 | 第17页 |
| 3. 客体特定性和有限性 | 第17-18页 |
| 4. 使用和流转的限制性 | 第18-19页 |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沿革 | 第19-23页 |
| (一) 无土地权利阶段 | 第19-20页 |
| (二) 宅基地所有权阶段 | 第20页 |
| (三) 宅基地使用权阶段 | 第20-23页 |
| 1. 确立阶段 | 第20-21页 |
| 2. 完善阶段 | 第21-23页 |
| 三、我国当今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 (一) 问题表现 | 第23-26页 |
| 1. 一户多宅,面积超标 | 第23页 |
| 2. 人去楼空,闲置荒废 | 第23-24页 |
| 3. 限制流转,“隐形”买卖 | 第24-25页 |
| 4. 缺乏登记,管理混乱 | 第25-26页 |
| (二) 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 1. 经济层面 | 第26-27页 |
| 2. 文化层面 | 第27页 |
| 3. 立法政策层面 | 第27页 |
| 4. 执法层面 | 第27-28页 |
| 5. 社会观念层面 | 第28页 |
| 6. 历史外来原因 | 第28-30页 |
| 四、重新认识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 第30-32页 |
| (一) 还宅基地使用权用益物权的本来面目 | 第30页 |
| (二) 从福利功能角度 | 第30-31页 |
| (三) 从社会发展角度 | 第31页 |
| (四) 从市场经济角度 | 第31-32页 |
| 五、建立统一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指导原则 | 第32-37页 |
| (一) 产权清晰原则 | 第32页 |
| (二) 物尽其用原则 | 第32-33页 |
| (三) 民生原则 | 第33页 |
| (四) 协调发展原则 | 第33-34页 |
| (五)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则 | 第34-35页 |
| (六) 立足国内,借鉴国外,取长补短 | 第35-36页 |
| (七)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第36-37页 |
| 六、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重新构建 | 第37-47页 |
| (一) 完善宅基地所有权制度 | 第37-38页 |
| (二) 建立系统的宅基地使用权原始取得制度 | 第38-39页 |
| (三) 建立高效开放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 第39-41页 |
| (四) 建立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宅基地使用权费用制度 | 第41-42页 |
| (五) 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混合使用期限制度 | 第42页 |
| (六)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制度 | 第42-43页 |
| (七) 建立高效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 | 第43-45页 |
| (八) 建立宽严有度的宅基地使用权监管制度 | 第45-47页 |
| 1. 监管机构 | 第45页 |
| 2. 监管职权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