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的目标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概述 | 第13-16页 |
一、立法沿革 | 第13-14页 |
二、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特殊性是导致刑法特殊性问题的根源 | 第16-19页 |
一、什么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特殊性 | 第16-17页 |
二、职业特殊性会导致刑法特殊问题 | 第17-18页 |
三、刑法特殊问题需要加以专题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 第19-46页 |
第一节 "虚假"的标准 | 第19-30页 |
一、目前观点及特殊性问题的产生 | 第19-20页 |
二、"内容虚假"且"程序虚假"的双重标准 | 第20-22页 |
三、"双重虚假"标准的合理性分析 | 第22-27页 |
四、"双重虚假"标准的司法判断环节 | 第27-29页 |
五、"双重虚假"标准的司法判断流程(附图)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证明文件"的范围 | 第30-37页 |
一、目前观点及特殊性问题的产生 | 第30-31页 |
二、证明文件的"外部范围"与"内部范围" | 第31-32页 |
三、证明文件的"外部范围" | 第32-34页 |
四、证明文件的"内部范围" | 第34-36页 |
五、证明文件"范围"的司法判断流程(附图)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 | 第37-46页 |
一、目前观点及特殊性问题的产生 | 第37-38页 |
二、"特定"与"不特定"主体的直接经济损失 | 第38页 |
三、"特定主体"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原理 | 第38-43页 |
四、"不特定主体"直接经济损失的推算原理 | 第43-46页 |
第三章 犯罪主体的特殊性问题 | 第46-57页 |
第一节 犯罪个人主体的范围 | 第46-50页 |
一、目前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二、认定个人主体的依据是"职责"而非"身份" | 第47页 |
三、审计人员的"法定职责"与"委派职责" | 第47-49页 |
四、"审计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单位犯罪的认定 | 第50-55页 |
一、目前观点及特殊性问题的产生 | 第50-51页 |
二、对认定单位犯罪各项标准的分析 | 第51-53页 |
三、认定单位犯罪的类型化分析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兼论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刑事责任问题 | 第55-57页 |
一、前任注册会计师"与"后任注册会计师" | 第55页 |
二、特殊性问题产生 | 第55-56页 |
三、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与"刑事责任"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 第57-63页 |
第一节 认识因素 | 第57-59页 |
一、目前观点及特殊性问题的产生 | 第57页 |
二、认识因素不应包括"程序虚假" | 第57-58页 |
三、认识因素中内容虚假"量"的标准 | 第58页 |
四、"明知"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应知"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意志因素 | 第59-63页 |
一、目前观点 | 第59-60页 |
二、笔者的分析 | 第60-61页 |
三、犯罪故意的司法判断流程(附图)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特殊性问题总结、展开和引深 | 第63-71页 |
第一节 特殊性问题的总结 | 第63-65页 |
一、本文所揭示出的特殊性问题 | 第63页 |
二、本文所总结出的司法判断流程 | 第63-64页 |
三、审计术语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对照表 | 第64-65页 |
第二节 特殊性问题的展开 | 第65-66页 |
一、验资业务 | 第65页 |
二、审阅业务 | 第65-66页 |
三、内控审核业务 | 第66页 |
四、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业务 | 第66页 |
第三节 特殊性问题的引深 | 第66-71页 |
一、犯罪客观要件中存在刑事违法性要素 | 第66-69页 |
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本质上是"结果犯" | 第69页 |
三、重要性水平、直接经济损失、起刑点三者的联动 | 第69-71页 |
结语——让"特殊"走向"普通"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