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观主体 | 第6-11页 |
| 一、 深层地解读马克思的研究目的 | 第6-7页 |
| 二、研究对象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对象 | 第7-8页 |
| 三、在主客体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中突出主体的视域 | 第8-11页 |
| 第二章 客观主体行为、观念的再现 | 第11-28页 |
| 一、主导主体——资本家和资产阶级 | 第11-19页 |
| 1、资本及其人格化 | 第11-12页 |
| 2、资本家的观念 | 第12-14页 |
| 3、资本家的行为 | 第14-17页 |
| 4、主导主体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 第17-19页 |
| 二、从属主体——工人和工人阶级 | 第19-23页 |
| 1、观念、价值的发展 | 第19-20页 |
| 2、劳动的发展 | 第20-22页 |
| 3、能力和需要的发展 | 第22-23页 |
| 三、两大主体的对立 | 第23-28页 |
| 1、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来看,工人是处于受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 第23-24页 |
| 2、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工人只不过是资本生产的工具,从“形式上隶属”到“实际上隶属”于资本家 | 第24-25页 |
| 3、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发展来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两极分化的加剧,是两大对立阶级矛盾尖锐化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二重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28-32页 |
| 一、主观主体客观地评价主导主体 | 第28-29页 |
| 二、代表从属主体,批判主导主体,教育从属主体 | 第29-32页 |
| 1、揭露和批判主导主体 | 第29-30页 |
| 2、教育从属主体 | 第30-31页 |
| 3、为从属主体描绘未来社会的一般规定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突出《资本论》研究的二重主体性的意义 | 第32-36页 |
| 一、《资本论》的阶级性和党性统一 | 第32-33页 |
| 1、从理论的科学性来看 | 第32-33页 |
| 2、从理论的价值性来看 | 第33页 |
| 二、突破“主客二分”的日常思维 | 第33-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