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定义界定 | 第13-14页 |
·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最后贷款人的一般理论 | 第17-19页 |
·古典最后贷款人理论 | 第17-18页 |
·新古典主义关于最后贷款人的争论 | 第18-19页 |
·我国最后贷款人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最后贷款人道德风险理论 | 第19-26页 |
·有关金融道德风险的理论 | 第20页 |
·有关最后贷款人道德风险的论述 | 第20-21页 |
·防范最后贷款人道德风险的有关理论 | 第21-26页 |
·最后贷款人道德风险理论的启示 | 第26-28页 |
3 银行挤兑、道德风险与最后贷款人制度 | 第28-44页 |
·消除恐慌性银行挤兑的制度安排——最后贷款人制度 | 第28-34页 |
·改进活期存款合约信息结构的制度安排 | 第28-31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对改进活期存款合约信息结构的基础性作用 | 第31-32页 |
·存款保险制度是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补充 | 第32页 |
·来自英美两国最后贷款人救助实践的证据 | 第32-34页 |
·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的来源与危害 | 第34-38页 |
·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的来源 | 第34-35页 |
·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的危害 | 第35-38页 |
·传统的 BAGEHOT 原则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性研究 | 第38-44页 |
·模型的总体框架 | 第38-39页 |
·存在严重道德风险的情况 | 第39-41页 |
·Bagehot 原则的有效性分析 | 第41-44页 |
4 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与道德风险 | 第44-64页 |
·最后贷款人救助决策模型 | 第44-48页 |
·基本前提 | 第44-45页 |
·只考虑道德风险的情况 | 第45-46页 |
·只考虑传染风险的情况 | 第46-47页 |
·同时考虑传染风险与道德风险的情况 | 第47-48页 |
·"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研究 | 第48-57页 |
·"大而不倒"救助政策的含义 | 第48-50页 |
·"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 | 第50-54页 |
·"大而不倒"救助政策引发道德风险的有关证据 | 第54-57页 |
·"建设性模糊"政策减轻道德风险研究 | 第57-64页 |
·"建设性模糊"政策作用分析 | 第57-60页 |
·"建设性模糊"政策所带来的问题 | 第60-62页 |
·寻求模糊性与透明性之间的平衡——"建设性模糊"的动态实施过程 | 第62-64页 |
5 新金融危机下的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 | 第64-84页 |
·新金融危机下的最后贷款人救助方式 | 第64-71页 |
·新金融危机的主要特征 | 第64-65页 |
·公开市场注资符合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 第65-68页 |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个体救助的客观必要性在上升 | 第68-71页 |
·次贷危机中美联储救助政策实证研究 | 第71-80页 |
·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主要救助政策 | 第71-72页 |
·次贷危机中美联储救助政策的特征 | 第72-74页 |
·美联储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研究 | 第74-77页 |
·次贷危机中美联储的立场分析 | 第77-80页 |
·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兼评"保尔森方案" | 第80-84页 |
6 IMF 救助的政治经济学与道德风险 | 第84-99页 |
·金融危机与国际最后贷款人 | 第84-89页 |
·全球化条件下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 第84页 |
·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救助实践回顾 | 第84-88页 |
·谁来充当国际最后贷款人 | 第88-89页 |
·国际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分析 | 第89-92页 |
·国际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的类型 | 第89-90页 |
·国际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的危害 | 第90-92页 |
·IMF 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研究 | 第92-99页 |
·IMF的"贷款条件机制"分析 | 第92-93页 |
·IMF 救助的政治经济学 | 第93-95页 |
·国际债权人与 IMF 救助的关系研究 | 第95-99页 |
7 我国最后贷款人救助实践及其道德风险 | 第99-112页 |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现状和特征 | 第99-105页 |
·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第99-101页 |
·我国最后贷款人的表现形式 | 第101-104页 |
·我国最后贷款人的行为特征 | 第104-105页 |
·我国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分析 | 第105-107页 |
·降低我国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引发的道德风险的制度安排 | 第107-112页 |
·构建完善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 第107-109页 |
·运用建设性模糊的救助策略 | 第109页 |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安排 | 第109-112页 |
8 主要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3-114页 |
尾注 | 第114-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在学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