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意义 | 第15-21页 |
(一) 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人文关怀在高校德育中的意义 | 第16-21页 |
1. 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7-18页 |
2. 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 第18页 |
3. 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18-19页 |
4. 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19-21页 |
二、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原因 | 第21-27页 |
(一) 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21-24页 |
1. 德育目标忽视大学生的层次性需要 | 第21-22页 |
2. 德育内容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 第22-23页 |
3. 德育过程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23-24页 |
(二) 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 第24-27页 |
1. 德育教师素质不足 | 第24-25页 |
2. 学校德育理念偏差 | 第25页 |
3.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25-27页 |
三、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原则和内容 | 第27-40页 |
(一) 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原则 | 第27-34页 |
1. 主体性原则 | 第27-29页 |
2. 差异性原则 | 第29-31页 |
3. 以身作则原则 | 第31-32页 |
4. 民主性原则 | 第32-33页 |
5. 自我教育原则 | 第33-34页 |
(二) 高校德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 | 第34-40页 |
1.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 第34-36页 |
2. 发展大学生的个性 | 第36-37页 |
3. 重视大学生的需要 | 第37-38页 |
4. 关注大学生的发展 | 第38-40页 |
四、高校德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措施 | 第40-46页 |
(一) 提高德育教师的关怀情感和能力素质 | 第40-41页 |
1. 更新德育教师教育观念 | 第40页 |
2. 扩展德育教师知识结构 | 第40-41页 |
3. 提高德育教师能力 | 第41页 |
(二) 营造充满关怀的校园人文环境 | 第41-43页 |
1.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第42页 |
2. 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 第42页 |
3. 为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 第42页 |
4. 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 第42-43页 |
5.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 第43页 |
(三) 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 第43-46页 |
1. 引导大学生自我分析 | 第43-44页 |
2. 引导大学生自我解惑 | 第44页 |
3. 引导大学生自我激励 | 第44页 |
4. 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 | 第44页 |
5. 引导大学生自我调控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