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快速膨胀法制备纳米化辅酶Q10工艺及设备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3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辅酶Q_(10)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辅酶Q_(10)分子式及结构式 | 第12-13页 | 
| ·辅酶Q_(10)的物理性质 | 第13页 | 
| ·辅酶Q_(10)的化学性质 | 第13页 | 
| ·辅酶Q_(10)生物活性 | 第13页 | 
| ·辅酶Q_(10)的主要作用 | 第13-14页 | 
| ·辅酶Q_(10)的主要应用 | 第14-15页 | 
| ·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药物 | 第14页 | 
| ·抗肿瘤作用及提高免疫作用 | 第14-15页 | 
| ·抗皮肤皱纹和延缓皮肤衰老 | 第15页 | 
| ·其他用途 | 第15页 | 
| ·当前我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超细化方法 | 第16-18页 | 
| ·超细粉碎法 | 第16页 | 
| ·气相沉积合成法 | 第16页 | 
| ·分子凝胶法 | 第16页 | 
| ·固体脂质纳米粒 | 第16-17页 | 
| ·微乳法 | 第17页 | 
| ·固体分散体法 | 第17页 | 
| ·超临界流体法 | 第17-18页 | 
|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技术简介 | 第18-22页 | 
| ·超临界流体 | 第18-20页 | 
| ·RESS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超临界快速膨胀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 ·目前RESS技术的主要应用 | 第22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2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2 RESS动力学基础 | 第23-32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成核研究 | 第23-24页 | 
| ·相平衡 | 第23页 | 
| ·过饱和度 | 第23-24页 | 
| ·均相成核过程 | 第24页 | 
|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24-26页 | 
| ·状态方程 | 第24-25页 | 
| ·熵值和焓值的计算 | 第25-26页 | 
| ·RESS过程的流动模型 | 第26-28页 | 
| ·超临界CO_2溶解性与压力、温度关系 | 第28-29页 | 
| ·RESS过程中结晶的形成过程 | 第29-30页 | 
| ·成核过程 | 第29-30页 | 
| ·RESS过程中成长过程 | 第30页 | 
| ·法向生长机制 | 第30页 | 
| ·生长速度公式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RESS装置设计 | 第32-38页 | 
| ·系统整体图及主要部件 | 第32-33页 | 
| ·RESS法操作流程图 | 第33页 | 
| ·进样系统的设计 | 第33-34页 | 
| ·溶解釜的设计 | 第34-35页 | 
| ·结晶釜的设计 | 第35-36页 | 
| ·旋风收集器的设计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RESS过程制备超细辅酶Q_(10)粒子 | 第38-50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 ·RESS制备纳米化辅酶Q_(10)的方法 | 第38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8-40页 | 
| ·影响RESS结果的因素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因素水平条件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纳米化辅酶CoQ_(10)粉体的表征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 ·形貌和粒径观测 | 第40页 | 
| ·FTIR测试 | 第40页 | 
| ·X-ray测试 | 第40页 | 
| ·堆密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49页 | 
| ·辅酶Q_(10)的形貌和粒径观测结果 | 第41-43页 | 
| ·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43-45页 | 
| ·最优解预测 | 第45-46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单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 ·FTIR测试结果 | 第47-48页 | 
| ·X-ray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 ·堆密度的测定 | 第49页 | 
|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